
崗底村簡介
崗底村,位于河北省內邱縣西部太行山深處,全村169戶,570口人,8000畝山場,180畝耕地。十幾年來,崗底村本著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則,大搞以景觀生態建設為核心的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培育生產食品,取得了顯著成績。
1984年以前的崗底村,貧困困擾著世代沉睡的村民。“九龍崗下叮當響,傻愚窮名傳四方,天上下雨災害多,荒山禿嶺象和尚,糠菜樹葉半年糧,光著脊梁睡土坑”是當時最形象的寫照。大山和交通不便阻擋了大部分村民走向外界、尋求發展的道路,封閉的意識把村民的眼光局限在人均3分田上,那里的崗底人,人均年收入不足幾十元,人均糧食七、八十斤,吃糧靠國家,花錢靠貸款,住房三、四戶人家擠在一個院落里,每當做飯時,大煙熏小煙燎,騰騰煙氣嗆得人直咳嗽,不少人因此得了氣喘病,啞巴聾子成群。人們出門一身黃土,進門一臉黑灰,本村姑娘往外嫁,外村姑娘很少光顧這些寒窯。因此,封閉-貧困-落后-更封閉……,生活,文化的沉淀,形成了世代不能打破的惡性循環。
1984年以來,崗底村在河北農業大學生態專家于宗周教授的指導下,依據景觀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等先進理論,本著整體優化、主導產業、集約經營、可持續發展等原則,結合崗底村的實際,十七年如一日,進行了全面的景觀生態建設。一是實現了山場的高標準治理。在坡度小于25度的坡面上整成了田面寬2米,深1米的水平溝,種植了蘋果、板栗;在26度-35度的坡面上整成了1.5米見方的大果坑,種植了板栗;在36度以上的坡面上整成了0.5米見方的小小魚鱗坑,栽種了刺槐,側柏等用防林。二是實現農田變果園。在現有的180畝農田上全部栽上了蘋果樹。三是通過有效的生物鏈,解決了高效牧業和植樹的矛盾。發展了圈養型的小尾寒羊,實現了果園間種的牧草,利用牧草養小尾寒羊,羊糞進沼池,沼氣碴還田的良性循環。四是建設了高效的水利。十幾年來,建設地上地下水庫、各種塘壩、擋水壩等防災抗災工程,引水上山,對果樹進行有效灌溉,引進雙管增雨防雹高射炮,增強了抗災能力。五是優化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建設了高標準街道,統一了布局,建設了以單門獨院樓房為核心新農村建設,建筑面積達12000平方米。六是明確了主導產業。通過十幾年的發展,蘋果、板栗兩大主導產業在崗底村日益明確成為崗底村主要的經濟源。
崗底村在河北農業大學的幫助下,還全面培育實施了蘋果生產技術。一是引進培育新品種。引進新世界、藤牧一號、紅噶拉等最新品種,選育了富崗一、富崗二兩個富崗特色品種。二是實施施肥和病蟲防治措施。在施肥上,采用以有機肥(餅糞、豬羊糞、土雜肥等)為主,以硼、鋅等微肥為重點,根據土壤的理化性質分析狀況進行合理施肥,側重夏季修剪,嚴格疏花疏果,實行蘋果套袋。在病蟲防治上,采取物理防治(黑光燈誘殺成蟲、人工刮皮等)、生物防治(利用螵蟲治蚜蟲等)、特異農藥(滅幼脲3號、9281等)、很好的實現了無農藥污染。三是實施提高外觀品質措施。使用流果技巧、套袋技術、鋪反光膜技術等綜合措施,提高果面著色率,促使果型端正。
崗底村在景觀生態建設和蘋果生產中創出了“五統一分”的治山辦法和“五分一統”的管山辦法。“五統一分”是: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組織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管理。“五分一統”是: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力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
十七年的景觀生態建設和蘋果生產,共動土石方13.8萬方。形成了“洋槐頭,板栗腰,水果腳,溝谷農田種蘋果,梯田樹下種牧草,草喂羊,糞產氣,氣渣還田好肥料,旱能蓄,澇能徘,旱澇無災害”的良性生態循環體系。高標準治理山場7500畝,沒有再能治理、再能栽樹的空間了,發展果樹2600畝,種植果樹10余萬株,其中蘋果900畝,杉木1400畝,其他果樹300畝,用防林4900畝。建設地上地下水庫6座,各類塘壩18座,引水上山,有效灌溉面積2600畝,引進雙管增雨防雹高射炮2門。修筑了長2500米、平均寬4米、平均高12米的漿砌護河壩,修通了長12公里、寬5米、比降小于15%的環山路。富崗山莊山場的植被覆蓋率由1984年的26%提高到現在的90.2%,林木覆蓋率用1984年23.5%提高到現在的86%;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80元提高到現在的3000元,其中人均林果收入達2200元,占總人均收入的73.3%。富崗山莊培育的蘋果,注冊了“富崗”商標,極品果賣到了50元一個,被國人稱為“天價”。富崗蘋果獲得了中國食品發展中心頒發的食品證書,獲得‘99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銀獎’,河北著名商標產品,河北省名牌產品。
崗底村在景觀生態建設和蘋果生產方面的成績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首肯。先后被國家綠委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被財政部授予“全國小流域治理生態建設示范工程”,并立碑紀念。全國政協副主席宋健在崗底村視察,對崗底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設給予充分的肯定,并稱崗底村為“太行山中一顆星”。德國經濟專家林達先生和達母斯教授在崗底村考察時,看到治理后的山場和果樹感到非常驚奇,稱“中國農業的奇跡”、并以此為模式啟動了在內邱縣山區的扶貧項目——脫貧與發展實驗區(EZE)。
崗底村的景觀生態建設和蘋果生產,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兄弟省市縣的鄉村紛紛來富崗參觀,學習富崗經驗和技術,大搞當地的山場開發,發展生產。富崗的經驗和技術已在河南、遼寧及本省的贊皇、臨城、邢臺、沙河等地得到推廣,輻射100余萬畝。河南省濟源市政府參觀學習團在富崗山莊參觀后,激動的在留言薄上寫到“寓公故鄉在濟源,寓公精神在富崗”。
全國勞動模范、崗底村領路人楊雙牛滿杯信心的籌劃自己的未來。他說,從2001年—2005年富崗山莊利用五年時間實施三大戰略,實現一目標。實施三大戰略是:一是實施產業戰略,把崗底建成無公區、無污染果品的生產科技園區。二是實施可待續發展戰略,把崗底建成生態、果品、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區。三是實施果品深加工戰略,把崗底變成、無污染的果品加工園區。一個目標是:實現崗底村的山更綠、水更清、人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