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底村位于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因居住在九龍崗山腳下而得名,屬河北省內邱縣管轄,南連邢臺縣,西臨山西省昔陽縣,北靠臨城縣。隆昔公路與邢昔公路連接線在這里交匯,白鹿角川與摩天嶺川兩條山川河流在這里匯集。崗底村全村面積8600畝,山場面積8000畝,山間耕地180畝,果樹5500畝,有三溝兩峪一面坡之說。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崗底村和其他村一樣,順應政策,將荒山分到了一家一戶。但是,荒山分到戶,群眾放了羊,幾年過去了,山場依然光禿禿。
1984年,楊雙牛擔任崗底村的黨支部書記。當時的崗底村貧困落后,干部群眾觀念落后,老是在僅僅180畝的耕地上打轉轉,卻忽視了8000畝廣闊的山場。楊雙牛一班人認真分析‚分而不治的原因,認真領悟當時政策,靈活統籌和處理‚統分關系,頂著各方壓力,將山場統一收回了村集體,實行五統一分(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組織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經營)治山和‚五分一統(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利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管山的統分結合的管理體制。以楊雙牛為班長的兩委班子決定大刀闊斧,瞄準市場,治理荒山;疽罁褪牵荷綀雠c農田的比例是40:1,崗底村的優勢是山場,崗底人脫貧的突破口是治理山場,把治山的突破口選定在治理荒山上。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轉變群眾觀念難上加難。在當時有一種說法:荒山分到戶,不用村干部。治山的議題在群眾中說法不一,眾說紛紜。怎樣轉變群眾?楊雙牛提出:走出去,看典型,讓典型的力量感化群眾。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崗底村班子第一次帶領群眾走出去,到前南峪參觀學習。 參觀回村后,黨支部村委會組織代表討論了三天三晚,還召開村民大會,讓代表說,讓代表講,講體會,講怎樣治山,講怎樣致富,前南峪能做到的,崗底也能做到。“山區窮,沒有樹;要想富,必栽樹‚干的好不好,關鍵在領導;致富快不快,關鍵是車頭帶……”這些聲音不斷的在崗底村上空傳播。 前南峪之行徹底堅定了群眾靠治理荒山脫貧致富的信心,兩委班子與群眾擰成了一根繩,認為前南峪的治山成功是黨支部堅強領導、發揮集體優勢的結果,崗底村要想治山成功,要想富裕,就必須發揮黨支部領導和集體優勢。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群眾自覺把下放的荒山交給集體,實行統一治理。統籌統分關系的管理體制是崗底村的創造,它適應當時崗底村的治山現狀,山場實現了有效治理,收了荒山,放了綠山。
通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崗底村完成了治理荒山的重任。十幾年的治理山場,是全村干部群眾克服一切困難、發揚愚公精神打的一場大仗、硬仗。治理面積達7800畝,動土石210萬方,累計投工40萬個,栽植果樹18.3萬棵,形成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協同發展的格局。
1998年8月14日,愚公故鄉河南省濟源市市委副書記張鳳有來崗底參觀。參觀后,他帶有感情的寫到:“愚公故鄉在濟源,愚公精神在崗底。”
原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說:“崗底是山區建設的一面旗幟。”水土保持專家于宗周教授評價崗底治山時說:“標準好,質量高,全國罕見。”德國有關組織資助的EZE扶貧項目考察專家達姆斯教授看到崗底的治山成果時稱“中國農業的奇跡,OK !”,并參照崗底村的治山模式,確定了扶持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EZE項目,先后共投資3000多萬元人民幣。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崗底村村民在以楊雙牛為書記的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不斷創新的三十年,是崗底村從荒山變成綠山、窮山變成富山、渾水變成清水的三十年,是崗底村從貧困到小康、從小康到富裕的三十年,是崗底村從封閉落后到現代文明的三十年。在改革開放前,在改革開放走過三十年的今天,在崗底村分別流傳著兩首順口溜,形象的反應了崗底村今昔的巨變。 改革開放前流傳的順口溜:九龍崗下窮山莊,窮傻愚名傳四方;糠菜樹葉半年糧,光著脊梁睡土炕;三溝兩峪一面坡,八千畝山禿又光; 三年五載不斷災,年復一年度時光。 改革開放后的今天,在崗底流傳的順口溜:九龍崗下新山莊, 人換思想莊變樣;滿山栽上搖錢樹,好山好水好風光;果香四溢飄四海, 走出國門美名揚;改革帶來大發展,開放生活變小康。
崗底村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益者,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引下,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群眾是改革開放的實踐者,也是改革開放的創造者。三十年的實踐告誡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崗底人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
黨改革開放的春風,溫暖了崗底村8600畝土地,喚醒了崗底村沉睡的人們,也給了我更多改變家鄉面貌的決心和信心。我時刻堅定這個信念:改革才有出路,發展才是硬道理。心懷著這個信念,帶領崗底村的干部群眾走過了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有成功,也有失;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輝煌,也有平淡。但是,崗底村發展的主旋律沒有變,崗底村改革創新的步伐沒有停滯。 如果說三十年前的崗底村是剛出生的嬰兒,那么三十年后的今天,崗底村已進入而立之年。崗底村干部群眾在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及各界朋友大力支持和關懷下科學發展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艱苦創業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改革創新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