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牛和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走進太行山深山區的富崗蘋果生產基地中心地帶的崗底村,映入眼簾的是:崗底村村莊地處四面環山的一個小盆地,一條健壯的人工護河壩把流經崗底村的小河和平地果園、村莊隔成了兩部分,四周郁郁蔥蔥的山野、清澈的河流、長滿蘋果樹的平地果園包圍著被一排排白身紅頂的小樓房所填充的村莊;登上崗底村瞭望平臺,俯瞰崗底村的山山水水,看到的是滿山遍野的蘋果樹、板栗樹和洋槐樹呈梯狀自上而下分布,有層次而又有濃重的綠色;收獲季節,蘋果樹在濃綠的樹葉下點綴著的不疏不密、不大不小像一個個小燈籠似的紅蘋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不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所想要達到的境界嗎?崗底村是富崗蘋果生產基地的中心區,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使用與崗底村一樣環境與生產標準的生產基地還有3萬多畝。
富崗蘋果采收和收購的時節。果農像呵護自己孩子一樣從果樹上采摘用心和汗水塑造的紅蘋果,然后認真的交到富崗公司收購人員的手中,富崗公司的收購人員在按照收購程序認真的從果農手中接過成箱的蘋果,驗收、儲運分級,從電腦中打印條形碼標簽并貼在每個蘋果上,裝上周轉箱拉入周轉庫房……包裝人員在認真的進行商業分級、稱重、包裝,最后打上追溯系統的入庫條形碼標簽把商品化的富崗蘋果拉入貯存庫……富崗公司收購價格平均比市場價格高50%以上,一畝蘋果園每年的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富崗公司去年投入使用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實現從“果園”到“餐桌”安全監控,進一步規范了與果農的合作關系,降低了成本,保護了果農的利益。
走進邢臺市中華路的富崗專賣店,你會看到,新形象的富崗專賣店內站滿了顧客,一邊是導購員在耐心的向顧客介紹和咨詢富崗蘋果情況,另一邊是收銀員在繁忙的掃碼、打單、收款……
果滿枝頭的時節,采收和收購的時節,銷售旺盛的時節;綠色的愜意,收獲的喜悅,被顧客接受的快感。三個時節,三種天地;三個境界,三種感受。
是什么力量促成了這三個時節,三種天地,三個境界,三種感受?是人的力量,是經營的力量。談及人的力量,就不能不談及一個人,他就是富崗蘋果創業團隊的領路者、全國勞動模范、中共十六大代表、崗底村黨總支書記、富崗公司董事長楊雙牛先生;談及經營的力量,就不能不談及楊雙牛先生所探索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之路。楊雙牛帶領他的創業團隊,在崗底村建設了一個綠色蘋果基地的模板,用實踐探索出了一套生產綠色蘋果的標準,塑造了一個綠色品牌,推動了太行山中南部地區綠色蘋果產業的發展,開創了富崗公司的綠色事業,以他獨有的經營個性和經營成果詮釋著以“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外聯市場,內聯基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為主要特點的農業產業化經營。

“50元一個蘋果的定位,看似是一個定價,其背后卻蘊藏著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超前的市場意識和強有力的市場執行能力。50元一個蘋果標志著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成功開創了企業成功運作農產品品牌的先河。具有市場影響力的富崗品牌、戰略與執行力是推動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實現綠色蘋果產業化的堅強的市場后盾。”——一位名記者的評價。
山綠了,果多了。怎樣把蘋果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楊雙牛探索出了用品牌運營的思路運作富崗綠色蘋果,創造了“50元一個綠色蘋果”的神話。
尋找顧客,最大量的滿足顧客需求,用品牌運營的理念和方法去運作富崗蘋果。
太行山中南部地區適宜優質蘋果生產的生態環境和以綠色食品生產為核心的128道生產管理工序,使富崗蘋果無論在口感、顏色,還是在內部品質指標上都具有很高的檔次:甜酸適口、細脆津純、清香蜜味、易儲耐藏。主要特點:一是綠色。生產的果品完全符合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要求、毒素殘留等項指標。二是營養。果實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鉀、鈣、鎂等,人體必需的各種礦物質元素、微量元素、維生素均衡。三是純、美。果汁含量豐富、糖酸適宜,果肉細脆、硬度大而無渣,具有典型的富士風味。果個兒大,果形端正,粉紅,全紅色。
富崗蘋果每年都要進行隨機取果到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進行檢測,這是2007年檢測結果的一組數據:
外觀品質。果色條紅,著色均勻,顏色鮮紅,果肉白色至淡黃色。
質地品質。果實硬度18.9磅/cm2,含水量89.3%,果肉脆、多汁,質地細,纖維少。果肉含原糖8.7%,蔗糖15.1%,可溶形固形物含量16.1%。果肉滴定酸0.295%,果汁PH值3.3。具有典型的芳香味,且風味較濃。以上指標均高于全國代表值。含有18種氨基酸,15項均高于全國代表值。
高質量的富崗蘋果的需求在哪里?通過調研定位在中高消費群體上,制定最好的包裝,確定蘋果論個兒賣:4.5—5兩的一級果5元一個,5—7.9兩的特級果10元—個,8兩以上50元一個。
確定“515”價格戰略后,他們定了個原則:只要符合標準的蘋果全部收購,不讓果農吃虧,賣出去就賣,賣不出去就送。送也是一種宣傳,是無形的廣告。1997年這一年,打廣告、作宣傳,設立富崗蘋果專賣店,改包裝、貼商標,極品箱、禮品盒,富崗蘋果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富崗蘋果結束了論筐賣的歷史,以論個兒賣的嶄新形式,走向市場,走向消費者。市場考驗的結果是:第一年,50元的極品果送得多,賣得少;第二年賣得多,送得少;第三年,搶著要,買不到。從那時起,蘋果年年供不應求。一到蘋果下來,他們就發愁,愁得不是賣不出去,愁得是得罪買不上蘋果的顧客。
富崗蘋果逐步由國內走向了國際。剛剛運作的1997年僅富崗蘋果生產基地所在的縣城有一家專賣店,現在富崗蘋果專賣店遍及北京、石家莊、天津等華北地區。2002年,富崗公司與新加坡果品經銷商簽訂協議,每年供應富崗蘋果,2003年開始向香港供貨,2005年,富崗與泰國正大集團達成了合作意向,正大集團將富崗公司作為下屬易初蓮花超市的供貨商。
富崗“50元一個”的綠色蘋果的成功運營,被業界稱之為“神話”,得到顧客和社會的認可,但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在品牌運營上也在不斷進行創新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在連續多年多屆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河北省著名商標、河北名牌產品等榮譽之后,2006年,富崗蘋果被評為2008奧運推薦果品;受河北省林業廳的委托,承辦了河北省名優特果品配送中心。2007年,富崗的產品以及專賣店全面采用了新包裝、新形象,使富崗蘋果的形象進一步貼近自然、貼近綠色、貼近顧客,力求達到顧客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富崗公司開發使用了富崗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實現了顧客從“果園”到“餐桌”的全程監控。
整合山區綠色資源,實現富崗品牌延伸。
崗底村的資源優勢、富崗蘋果的品牌優勢與城里人需求的結合,迸發了他們的新理念、新戰略和新行動:整合綠色資源,實現富崗品牌延伸。
怎樣整合崗底村的綠色資源?楊雙牛認為,整合崗底的綠色資源是要以富崗公司為核心,以標準化生產為基準,以顧客需求為導向,下面聯結村民,讓村民成為綠色產品的供貨商,上面聯結市場,讓市場成為實現顧客健康、富崗增值的結合點。富崗公司形成了一套整合綠色資源的規則,從產品的選擇、生產標準的制定和控制、品牌和商標的控制、宣傳推廣到渠道鋪設政策,明確進行了界定,使得 “小群體、大規模”的綠色整合有章可循,還保證了富崗公司管理的規范和品牌的控制。
崗底有養殖笨雞的習慣,把幼雞放養在治理好的山場上,這些雞靠吃草籽、喝露水生長、生存,生產的雞蛋個兒雖小,但營養豐富、口味鮮美,堪稱天然食品,養大的公雞加工成扒雞,柔嫩味美。
山蔥花和山韭花是崗底村村民傳統的作料和烹飪配料,這些山韭花、山蔥花野生野長,沒有任何污染,沒有任何農藥,沒有任何化肥。村民把這些山蔥花、山韭花采摘,锫干,包裝,制成了暢銷市場的富崗山蔥花,富崗山韭花。
富崗綠色產品形成了六大系列三十幾個品種:以富崗蘋果、富崗核桃、富崗大棗為核心的綠色果品系列;以富崗農家雞、富崗農家蛋、富崗壇子肉為核心的綠色蛋肉系列;以富崗雜糧豆、富崗雜糧面、富崗黑花生、富崗杏仁為核心的小雜糧系列;以富崗山蔥花、富崗山韭花、富崗山珍為核心的綠色山珍系列。
.jpg)
“富崗蘋果標準化和實現食品安全追溯是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在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兩個閃光點。以這兩個閃光點為紐帶,他們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建立了3.5萬畝的富崗蘋果連鎖基地,形成了‘以富崗公司的綠色品牌經營為紐帶,外聯富崗顧客,內聯基地果農’的經營格局,標志著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初步實現了綠色蘋果產業化。”——一位管理專家的分析。
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認識到:富崗品牌經營的核心是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富崗品牌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就會被顧客淘汰,被市場淘汰;作為一個企業,富崗公司必須在進行品牌延伸的同時,延伸自己基地,實現規模經營,提高經營效益。
怎樣生產高質量的產品,怎樣實現規模經營、提高經營效益?他們總結出一條:實現富崗蘋果生產的標準化是生產高質量富崗蘋果和在高質量富崗蘋果前提下實現規模效益的基本工具。
農產品難實行標準化生產,是因為農產品生產的的不確定性導致農產品生產的不可控性。楊雙牛說:“富崗產品標準化生產,難度再大,也要做成功。
富崗果樹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家李保國教授說:“富崗蘋果標準化首先是果品品質標準化,要想實現果品品質標準化,就得實現基地環境篩選標準化和生產管理標準化。”李保國教授結合國準、省標及綠色食品的有關標準,精心研究富崗蘋果的品種、符合綠色食品要求的蘋果生產規程及富崗蘋果特有的品質規律,形成了一整套符合富崗實際、突出富崗蘋果特色的綜合管理和品質指標體系。制定了三個企業標準《富崗公司企業標準—綠色蘋果生產基地選擇標準》《富崗公司企業標準—綠色蘋果生產綜合管理》和《富崗公司企業標準—綠色鮮蘋果質量控制標準》,并通過了專家的審定。
以綠色生產為核心的富崗蘋果企業標準明確界定:一是富崗蘋果綠色生產基地必須具備的氣候、土壤、環境等自然條件;二是生產環節必須遵循的整地、栽植、品種搭配、四季管理等一整套生產技術規程;三是達到富崗蘋果品質標準必須具備的色澤、果形、單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農藥殘留量等各項指標;四是符合綠色食品要求前提下的分級標準。
怎樣把企業標準的專家行為轉變成果農的生產操作行為,是執行綠色蘋果標準化的一個難題。李保國教授把抽象的企業標準轉變成了《富崗蘋果128道生產管理工序》,讓果農拿著這張明白紙都能夠進行常規的操作。
128道生產管理工序的精華就在于:一是奠定果樹生產的基礎環節,主要體現在施肥和灌溉上,在128道生產管理工序中,施肥和灌溉是基礎環節,要把烘干雞糞足量施用到位,每年灌溉次數在5次以上。二是修剪、疏花疏果的能量集中環節。修剪和疏花疏果就是要讓果樹充分見光,讓能量集中供給有限的果實,提高果實質量。三是嚴格控制的防病治蟲環節。防病治蟲直接關系到富崗蘋果的農藥殘留和重金屬指標。四是以增色、細膩為核心的提高質量環節。費人費力費錢的套袋環節。
很多果農來富崗學習128道生產管理工序,一部分學成的果農成為了富崗連鎖基地的成員,還有一大部分前來學習的果農,高興而去,掃興而歸。學不成富崗的原因只有一個:相中價格,相不中管理。相不中管理的有兩點。一是工序多,勞動強度大。套袋、去袋、轉果、摘葉、鋪反光膜、施肥、剪技、刻芽、疏花、疏果……一直到收獲,一個勞動力管理二畝果園,常年得盯在山上,忙時還得雇小工。二是投入大。富崗基地一般一戶承包4畝果園,200來棵果樹,每年上雞糞4000元,套袋6000元,澆地1300元,施微肥6000元,鋪反光膜、按黑光燈治蟲、雇工等開支,不算果農的功夫錢,一年下來開支要2萬元,每畝平均5000多元,畝產蘋果一般控制不超過5000個,一個蘋果的成本高達1塊錢。
富崗蘋果標準化使富崗蘋果的質量具有了絕對的優勢。怎樣讓顧客手拿富崗蘋果而又能明白其背后這種高成本的綠色生產過程?這是富崗蘋果實現標準化以后,又一個擺在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面前期待解決的問題。他們為解答這個問題,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創新性的嘗試:追隨國際食品安全潮流,結合富崗實際,實現富崗食品安全追溯。
食品安全追溯專家、河北省標準化研究院張春媛研究員說:“食品安全追溯是指通過記錄標識的方法對食品供應鏈下游至上游的各個環節進行回溯,從而具備能夠回溯食品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和能力。”實現富崗蘋果的食品安全追溯看似簡單,實際上就意味著對整個富崗公司進行業務流程的變革和改進,從而實現實現企業流程的信息化。
富崗食品安全追溯系統通過六個月的系統分析、設計、開發與調試,2007年11月份正式上線,開創了國內專業的蘋果追溯系統的先河,新上市的富崗蘋果實現了從“果園”到“餐桌”的綠色流程的監控。追溯系統內聯富崗蘋果基地的每一個果園和果農,外聯富崗公司的每一個客戶。富崗蘋果的客戶只要進入富崗公司的網站,在相應位置輸入蘋果標簽上的追溯碼、蘋果包裝側面入庫標簽上的條形碼號或者蘋果包裝側面的出庫銷售標簽上的條形碼號,均可查到相應的生產環節、物流環節或者銷售環節的信息,如果把三個標簽查詢完備后,客戶就會查詢到所查蘋果的果農情況、果園位置及環境指標、生產日志、蘋果檢測指標、收購驗級責任人、出庫責任人、專賣店信息等。在2007年11月11日舉行的富崗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新聞發布會上,楊雙牛面對記者的提問,坦言:“食品安全重如山。吃綠色已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吃上明白的綠色食品顧客才會把心放在肚里。只有生產綠色食品,企業才能跟上時代潮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追溯系統雖然增加點投入,但它對企業發展,對農民增收遠遠大于投入。”富崗食品安全追溯不但能夠讓顧客明明白白吃綠色蘋果,也能讓基地果農本本分分種綠色蘋果。
富崗蘋果標準化和食品安全追溯為規范崗底村果農生產好果提供了更好的依據和工具,同時為富崗公司在保證富崗蘋果質量的前提下擴展生產基地提供了可能。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嚴格以富崗蘋果企業標準和128道生產工序為依據,通過檢測基地生態環境等手段進行認真考察、嚴密論證,對各個方面都能具備富崗蘋果生產條件等企業標準的基地納入富崗蘋果連鎖基地的管理范圍,對其進行嚴格的生產技術管理,對符合富崗企業標準的果品進行收購。到現在為止太行山中南部地區的共有涉及山西昔陽,河北的贊皇、臨城、內邱、沙河、邢臺、武安七個縣(市)的402個果園加入富崗綠色蘋果生產連鎖基地,連鎖基地面積達3.5萬畝,年產銷量達到了5萬噸,果農直接增產8000萬元。
富崗蘋果標準化和食品安全追溯是楊雙牛和他的團隊推動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實現綠色蘋果產業化的兩大亮點。兩大亮點,穩定了富崗蘋果的高質量,使富崗蘋果實現了規模效益,帶動了山區村民脫貧致富。一位管理專家分析說:“以標準化和食品安全追溯為紐帶,楊雙牛及他的創業團隊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建立了3.5萬畝的富崗蘋果連鎖基地,形成了‘以富崗公司的綠色品牌經營為紐帶,外聯富崗顧客,內聯基地果農’的經營格局,標志著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初步實現了綠色蘋果產業化。”
楊雙牛和他的創業團隊在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中,探索出了一場以點帶面、以面促點、點面結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培育并形成了以富崗公司為龍頭、以富崗蘋果連鎖基地建設為基礎、以富崗公司暢通的銷售渠道為前提的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新格局。
“楊雙牛帶領崗底村的干部群眾歷經千辛萬苦,不僅改變了崗底村貧困落后的面貌,還給太行山中南部地區的荒山治理提供了一個模式,逐步成為了富崗綠色蘋果的生產連鎖基地,為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實現綠色蘋果產業化奠定了基地基礎。”——一位老山區工作者如是說。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崗底村和其他山村一樣:山禿、人窮、觀念舊。 169戶人家690口人的崗底村當時全部家底是:8000畝荒山,200畝山間農田。一句順口溜為證:九龍崗下窮山莊,窮傻愚名傳四方;糠菜樹葉半年糧,光著脊梁睡土炕;三溝兩峪一面坡,八千畝山禿又光;三年五載不斷災,年復一年度時光。
1984年,從部隊退伍的楊雙牛,擔任崗底村黨支部書記。參觀、思考、分析和領悟,他最后把崗底村發展的突破口選定在治理荒山上,因為他看到山場與農田的面積比是40:1,把荒山治理了,才能使富崗的山真正綠起來,富起來。
設想難,執行更難。意志堅強的楊雙牛帶領他的創業團隊破解改變村民思想觀念,靈活運用政策、加大治山投入,最后取得了治山管山的成功。
治山管山首先要改變崗底村村民的觀念。楊雙牛治理荒山的設想向群眾公布后,全村炸了鍋,群眾不理解。楊雙牛把干部代表、黨員代表、村民代表帶到邢臺縣的前南峪參觀學習。前南峪是治理山場的模范,秋季的前南峪正是收獲季節,人們看到了前南峪治理后山場遍地是果樹,板栗樹上滿樹是栗子,使他們在精神上受到了的震撼:同樣是山,前南峪能治好,我們為什么不能治好?三天三晚的全體村民大會,達成了治理荒山的共識。
治山管山要靈活的運用政策,以好的管理基礎來治理荒山。治理荒山形成共識后,怎樣治山成了新課題。當時已把山場平均地分給了一家一戶,幾年過去了,山場依舊是光禿禿的,根源在于荒山分到戶,群眾放了“羊”。原因是一家一戶辦不起水利,請不起技術員,拿不出治山資金,牲畜不能計劃地放養,山場難看護。楊雙牛感到,要想把山治好,就必需收回山場,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將分下去的山場再收回來統一治理,是要冒很大風險的,鬧不好就要摘掉“烏紗”,受到處分,因為當時“分”是順潮流而行,“收”是逆潮流而動。楊雙牛反復學習黨的現行土地承包經營政策,悟出道理。黨中央的政策并不只是分,基本點是“統分結合”。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統分結合,將山場統一收回集體統一治理,治好了再分給農民,和黨中央的政策并不矛盾。于是他堅定了“收山”的決心。他將他的想法通過班子會、黨員會和群眾會向全村一講,村民紛紛接受,交回山場、統一治理成了全村上下統一的意愿。
治山管山還要解決投入大、資金缺、見效慢的問題。治山初期,崗底的人均收入不足80元,集體收入幾乎是零。而治理荒山就是意味著根據荒山的特點,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在片麻巖成土母質的山地,開墾隔坡溝狀梯田,再在梯田上填一層40公分厚的精土種上果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困難沒有壓倒楊雙牛和崗底人。他們把治理山場的任務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解,然后根據工作量制定一個長期的規劃和短期的目標。辦法是:動員村民出義務工,按照人口、勞力將義務工分配到每家每戶,超額完成任務有獎,完不成任務挨罰;炸藥、樹苗、灌溉系統等物資由村委會出面向有關職能部門協調,申請有關扶持。為了增強治山的后勁,創辦了選礦廠等村辦企業,采取“以工補農”的方式補貼治山。崗底已逐步把連續十幾年治山積累下來的義務工分年度以現金的形式返還給村民。
治山管山還要形成一種機制,以提高治山管山的效率。楊雙牛深知,完善的機制將會使治理荒山不走彎路。靠自己的悟性,靠在實踐中的摸索,他總結出了“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治好后實施分戶管理”的“五統一分”的治山路子以及“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力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的“五分一統”管山辦法。并聘請專家進行設計規劃,進行科學施工。按照科學的管理模式和工程技術,先后高標準治理開發了“三溝兩峪一面坡”,治理面積7800畝,動土石210萬立方米,累計投工40萬個,栽果樹15萬株,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協同發展的格局。
現在的崗底村,山綠、水清、人富、觀念新,總資產達10553萬元,年總產值6800萬元,人均收入10300元,其中人均果品收入9000元,植被覆蓋率達到了82%,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一位原全國政協領導到崗底考察工作,稱崗底是山區建設的一面旗幟,國內著名水土保持專家于宗周教授,稱崗底村山場治理“標準高、質量好、全國罕見”。愚公故鄉河南省濟源市委副書記張風濟參觀崗底村后留言說:“愚公故鄉在濟源,愚公精神在崗底”。崗底村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崗底村治山管山的成功,堅定了太行山中南部山區村民靠山致富的信心。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太行山中南部地區掀起了治理荒山的高潮,德國資助項目EZE項目也把崗底村治山管山的模式在太行山一些地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