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正處于農業發展由“粗放”向“集約”轉變的關鍵點。在這個臨界點上,方式如何轉,結構怎樣調?楊雙牛委員總結崗底村的做法提出———
本報訊(記者薛惠娟)河北是農業和農村人口的大省,“人多地少”的農業生產資源現狀決定了轉變發展方式迫在眉睫。結合崗底村發展的成功經驗,省政協委員楊雙牛提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 農業起跳,市場落腳。
人在深山里,眼看“定盤星”
市場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定盤星”。作為土生土長的莊稼人,莊家地里種什么或不種什么,完全由市場說了算,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以前人們的眼光是“過去時”,過去種啥掙錢,今天就種啥;如今要求人們有“未來眼光”,將來啥掙錢,今天就種啥。
早在1985年,當山里人砍蘋果樹的時候,崗底卻開始種起了蘋果樹。面對大家的種種置疑,我們邀請國家頂尖銷售和果樹專家到日本、新加坡、韓國、北京、天津等地,對國際國內市場趨勢、產業走向等,摸了個“門清”。20多年過去了,富崗蘋果不僅國內暢銷,還遠銷國外。它啟示我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市場的“定盤星”轉,不僅不會轉錯方向,還能“轉”出新天地。
摸準消費需求,與市場“點對點”
市場行情是由消費者的需求決定的。消費者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千變萬化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摸準它變化的規律,始終跟著消費者需求的節拍走,使農產品始終與市場“點對點”,時常賣上好價錢。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摸準消費需求和與市場“點對點”上,至少有三條路徑:追求“你無我有”;消費者是挑剔的,挑剔也正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課題,跟著消費者觀念走;不給消費者留遺憾。
做大“無形”,做強“有形”
品牌就是競爭力,讓消費者奔著你的品牌而來,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應有之義。把農產品做成名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一道必須逾越的“坎”。它是標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必須要在做大無形的品牌上真真切切下一番工夫。
一個好的品牌,光吆喝著品牌不行,要讓消費者對你的品牌產生愉悅感、自豪感、信賴感和安全感。崗底率先實施了128道蘋果的標準生產工序,25道硬關產出有機蘋果,59項安全信息追溯,100%的產品化驗檢測,每一個數字化理性訴求,保持著它的品質。
崗底利用富崗品牌,開發山蔥花、山韭菜花、柴雞蛋等六大系列39個品種,彰顯了“有形”的“強”。幫農民轉型 促方式轉變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民是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快慢。盡快把農民培養成有知識、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才會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做好“加快”的文章。
提高農民素質有很多辦法,但從崗底多年的實踐看,主要靠三種。請專家駐村、進田、入戶手把手培訓農民;開展“持證下田”活動,專門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借助邢臺農業學校“送教下鄉”的平臺,鼓勵農民讀中專。
摘自《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