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崗之路
——內邱縣崗底村科技治山紀實
15年前,內邱縣崗底村還是太行深山有名的貧困村。
15年后,這個僅有500多口人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成人教育先進村”、“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全國科技興村示范村”,成為河北省科技脫貧十面紅旗之一。
經濟界人士把這變化稱為“富崗現象”;外國專家稱為“富崗模式,中國的奇跡”!
崗底村的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呢?
向荒山要出路
山是山民的生存之本。靠山吃山,吃山治山,太行老區 人民都明白這個簡單樸素的道理。解放后,崗底人艱苦奮斗,斗酷暑戰嚴寒,出大力流大汗,卻沒有治好腳下的山。萬畝荒山依然光著干瘦的脊梁。
1984年,從部隊復員回來的楊雙牛當選為崗底村的黨支部書記。他時常琢磨:山里人窮就窮在荒山禿嶺上,致富的希望也在荒山禿嶺上。啥時把荒山變成花果山,崗底人才能從根本上擺脫貧困,走向富裕之路。
為治好全村近萬畝荒山,楊雙牛三上保定河北農大,找全國著名水土保持專家于宗周教授討注意。老教授被年輕人的誠意感動了,又邀了著名水土保持專家張金柱來到崗底村。教授們考察后說,過去治山這里刨個坑,那里壘個埝,那叫“花盆效應”,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要從根本上治理,必須對荒山開膛破肚,實施隔坡溝狀梯田治理方法,在山腰每隔50米開一條梯田,把這一條帶的土都填到溝田里,是山上流下來的水都存到溝田里,有了土和水,還愁樹不長,山不變綠嗎?
教授們的隔坡溝狀梯田治山方法,是崗底人為之心動,躍躍欲試。頗有心計的楊雙牛又租了一輛大客車,把村干部和群眾代表拉倒邢臺縣治山老典型前南峪村參觀學習。活生生的樣板,恰似給有治山欲望的熊熊烈火添了把干柴,群眾的積極性更高了。
當時,崗底的荒山都分包到戶,由于一家一戶缺資金少勞力,又沒人很好的組織,導致荒山分而不治。村黨支部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研究決定,把下放的荒山收回來,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組織施工,統一組織服務,統一檢查驗收標準,山治好后再分包下去,進行多種承包經營。全村130戶人家同意這種做法,把一張張摁有鮮紅手印的聯合治山合同交給了村委會。
1985年隆冬,崗底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群眾開進了“托么溝”,隆隆的開山炮聲,震撼了幾十里的山川。
崗底人一干就是八年。八年中,從春到夏,從秋到冬,村民們沒有歇過一天工,幾乎戶戶鎖門,全家出動。八年中,村民出工40多萬個,動土石210萬立方米,治理荒山8000畝。在省、市、縣果林專家的指導下,他們引來“紅富士”蘋果系列,引來優良板栗品種,引來矮冠密植栽培技術。按照“洋槐松柏頭,板栗柿子腰,鮮果栽山腳”的栽植布局,栽果樹81630棵,木材樹30萬棵,人均近千棵樹。
向科技要高產
治山難,管好山更難。因為作弄果樹比放炮治山難得多。黨支部認為,農民不僅是治理荒山的主力軍,更應是科技推廣應用的主力軍。農民掌握了科技,才能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將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楊雙牛慧眼識才,讓本村的果林土專家楊牛小擔任主管科技工作的村委副主任。楊牛小沒明沒夜地干起來,自編了20多萬字的教材,常年開辦技術夜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果林技術員。這些土生土長的農民技術員,在果樹栽培中大顯身手。過去板栗是“爺爺栽樹孫子吃”,可現在經過嫁接,僅3年齊腰高的小板栗樹就掛滿毛茸茸的栗果。過去柿毛蟲是山里人的心腹大患,它像蝗蟲一樣肯柿葉,從柿樹發芽一直吃到柿葉落。甭說街柿子,還往往導致柿樹大片死亡。土專家們晝夜觀察,精心研究,終于發現每年4月10日前后柿毛蟲幼蟲開始從卵里孵出的規律。于是,他們采取統一用藥措施,一次性殺死柿毛蟲,使柿樹掛滿了紅艷艷的果實。
崗底村把提高農民素質當作大事來抓,確立了“短期抓引進,中期抓培訓,長期抓教育”的戰略方針,投資近百萬元建起科技大樓,成立了成人學校、科技夜校,建立了配套的服務組織,經常邀請中國農業大學、河北農業大學和省、市果林研究所的專家教授來村里講課。村民們大都成了果園管理、農業生產、村辦企業、養殖業的行家里手。
村里對承包下去的果園提出管理要求,制訂了《崗底村果園規范化管理實施細則》,由村“富崗集團”按照細則督促落實,使果園管理走向規范化。
經過十年奮斗,崗底的山變綠了,樹結果了,還創下了畝產蘋果4000公斤的紀錄,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果實累累的花果山。
向市場要效益
果園豐收了,可是崗底人并沒有喜笑顏開,反而有一種說不出的苦澀。因為他們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的果園剛進入盛果期,果品價格卻暴跌,鮮紅的蘋果幾分錢一斤,能出口的板栗每斤還賣不到一元錢,柿餅硬是沒人要放成了黑球。
面對無情的市場,富有創新精神的崗底人沒有像別人那樣到處去推銷果品,而是苦練內功,用高科技去創名牌,用名牌去開拓市場。
在楊雙牛的奔波下,中國人民大學著名教授、農經系導師嚴瑞珍來了;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們來了;河北農業大學著名水土專家于宗周,經濟林教授李保國、張金柱來了;……
專家教授們早太行山這個偏僻的小山莊,對土壤、氣候、果樹等一一進行考證,得出一致結論:崗底能生產出全國一流的果品!
崗底人信心大增。1995年,他們在河北省第一家為自己的蘋果注冊了“富崗”牌商標,并選派本村兩名青年赴“紅富士”蘋果的故鄉日本,學習“紅富士”栽培技術。
專家教授們同心協力攻關,片麻巖區土壤改造,果樹早期疏花疏果,植物生長調節劑使用、果品套袋、鋪反光膜、蘋果貼字等國內外最先進的技術在崗底村得到推廣應用。
秋后,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系檢測,崗底蘋果從所含各種元素到色味均高于國內確定的標準值。這一年,崗底的蘋果產量也翻了一番。崗底的蘋果出了名,特別是經過套袋的蘋果像山里野妹子悶成了城里的洋姑娘,每市斤價格高達五六元,普通果每市斤也賣到三四元。果品被北京客戶搶購一空。
科技打開了果品走向市場的大門,群眾運用科技的熱情高漲,今年群眾自發購買了76萬個紙袋套蘋果。經過專家教授和群眾的共同努力,農民培育出單個超過400克重的極品蘋果近萬個。成批量生產這么多極品果,這在全國還是首家。極品蘋果每個標價50元,仍很快被搶購一空。特級蘋果每市斤達10元,普通果三四元,十分俏銷。今年,全村蘋果產量由去年的13萬公斤猛增到20萬公斤。
今年,在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崗底人還在果樹下種植優質牧草,一畝草可飼養一只小尾寒羊,羊糞又還田果園,不僅解決了林牧矛盾,還是果園效益增加了一倍多。
科技使崗底村的8000畝荒山變成了花果山;科技使崗底村的花果山變成了金銀山。經初步估算,今年崗底村固定資產達5600萬元,總產值可達2100萬元,人均純收入2600元。
摘自《邢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