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才能增底氣——邢臺日報編輯記者走進崗底村紀實
在太行山深處,有一個只有6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卻因為漫山的蘋果馳名全國。
9月2日至3日,本報編輯記者集體來到富崗蘋果的主產地——內丘縣崗底村,體驗農村生活,感受來自基層一線的清新氣息。
掛牌崗底:為有源頭活水來
9月2日上午9時,編輯記者們乘坐的大巴抵達崗底村。
崗底雖然早已名聲遠揚,但還是有半數以上的編輯記者從未來過,尤其城里長大的年輕編輯記者更是處處覺得新鮮。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熱情地與大家一一握手,當他鄭重接過“邢臺日報新聞采訪基地”的金色牌匾,會議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根植于什么樣的土壤,決定著獲得什么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只有扎根廣闊大地,才能汲取充足的養分,新聞‘大廈’才能筑牢根基。”本報總編輯朱會敏說。
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全市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啟動后,邢臺日報編委會認為,走基層不僅僅是編輯記者的事,而是包括制版、校對、工勤等人員在內的全編輯部的事。經過反復研究,決定以集體走基層的方式,把活動引向深入。
從選點到選題,編輯部進行了綜合考量、精心策劃,最后將新聞的“富礦區”內丘縣崗底村定為第一站,并明確要求,除值班編輯和擔負其它采訪任務的記者外,全體同志一起下村入戶,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并與“新聞大講堂”結合在一起,以“如何發現和采寫好新聞”為主題,組織業務研討,豐富了活動內容。
走近群眾: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
走進崗底,編輯記者首先收獲的是感動。
“哪位記者需要上衛生間?衛生間在這邊。”記者王露橦在筆記中記下了楊雙牛獨特的歡迎語,“楊書記一句話,讓人感到山區百姓的質樸、真誠和熱情。”
楊雙牛向編輯記者們介紹了崗底村的歷史變遷,還領著大家參觀了崗底村改革開放三十年成果展覽,實地考察了托么溝蘋果園。崗底村的傳奇,讓所有編輯記者,包括多次采訪過崗底的記者,再一次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這個小山村,通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把8000畝光禿禿的荒山改造成栽滿“搖錢樹”的綠山,實現了生態建設與經濟騰飛、農業科技與生產推廣的多重“雙贏”,成為全國生態建設的旗幟。
——這個小山村,以敢為人先的膽識和魄力,創造了“50元一個綠色蘋果”的神話。
——這個小山村,更以居安思危、永不止步的思路,立足當前,放眼未來,與國際市場接軌,發展有機食品,力促“富崗”品牌在地球村中擁有一席之地。
“我從來沒有到過山區,沒有見過山村的樣子。現在面對面的接觸山村,感悟崗底,覺得很新鮮、很親切、很真實。”剛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記者路遙說,崗底告訴自己,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
為了迎接編輯記者,早在一個星期前,崗底村的群眾就把家里收拾了個遍,屋里的被子都是剛曬好的,床單是新換的。農家飯桌上,山韭菜花、柴雞蛋、落花生,香噴噴的小米粥、疙瘩湯、發面餅,吃在嘴里,甜在心里。篝火晚會上,編輯記者與鄉親們手拉手,唱起最嘹亮的歌、跳起最動情的舞。臨走時,鄉親們紛紛送到街頭,拉著編輯記者,往采訪包中塞蘋果、桃子、核桃。“農民朋友真親!”成了編輯記者們難忘的記憶。
崗底感動了編輯記者。可崗底人說,編輯記者感動了崗底。
9月4日,剛剛從崗底村體驗生活歸來的本報編輯記者,每人收到了來自崗底村黨總支、村委會的一封信。信中說:“崗底走到今天,確確實實沾了新聞媒體的光,崗底被世界所認識,第一篇報道就是《邢臺日報》刊發的,屈指算來,僅《邢臺日報》發表崗底的報道不下幾十萬字。一直以來,是邢臺日報在助推著崗底的發展,對此崗底人永遠不會忘記……”
“只有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歸來后,許多編輯記者在筆記上重重地寫下這句話。
牢記責任:不做溫室里的玫瑰
在崗底的日子里,編輯記者住在農家,吃在農家,和農民坐在一條板凳上拉家常,與群眾聚在一塊場地上搞聯歡,問情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收獲滿滿。
“小巷的兩邊,一邊是石屋,一邊是樓房,不過三步遠,卻見證了20年間崗底村的變遷。”記者王藝回邢后,懷著激動的心情,寫下《從石屋到新樓:三步跨越20年》的紀實文稿。
“金秋時節到崗底,客人吃不上新蘋果——因為‘富崗’牌蘋果霜降后才采摘。”記者宋國強入住農家時,了解了崗底人為了保證蘋果品質,嚴格按照采摘規定,不為中秋市場誘惑的感人故事,隨即寫下《崗底中秋無采摘》。
“果農想為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富崗蘋果上保險。”記者路遙在采訪中發現,富崗蘋果沒有入保險,崗底群眾擔心一場冰雹毀掉一年收成,便將這條呼聲留在了采訪筆記中。
崗底村生產生活的細節,從不同角度匯入編輯記者的筆下——
市民用煤氣大家都很熟悉,可農村用煤氣卻比較少見。在崗底,編輯記者們專程走訪了崗底村去年建成的秸稈氣化站。了解到,工作人員把秸稈裝入密閉的鍋爐進行高溫下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等氣體。這些氣體經過過濾以后被氣泵抽入儲氣罐,再經過管道送給各家各戶使用。這個密閉的鍋爐一次要“吃”400——500斤的“料”,完全可滿足全村人做一頓飯的需要。
有感于崗底村早晨的廣播,編輯張莉寫下《崗底在新聞廣播中醒來》,記者呂虹蔚寫下《喇叭聲聲傳新知》。
有感于崗底人的深情厚誼,記者寧爽寫下《一碗燙燙的疙瘩湯》,范永吉寫下《鄉親們的樸實讓我感動》,總編室的謝霄凌寫下《甜甜的蘋果,濃濃的鄉情》。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煉人的舞臺在基層。基層蘊藏著最鮮活、最生動的新聞資源,到了基層,就有了報道的素材,就有了思想的火花,就有了寫不完的故事。”
“我們一定不辜負崗底百姓的信任與囑托,更好地深入基層接地氣,身入基層,心系百姓‘冒熱氣’,在開闊視野中長靈氣,用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時代,做基層和群眾的貼心人。”
媒體人眼中的崗底 邢臺日報社走基層活動
崗底中秋無采摘
采訪中心 宋國強
金秋時節,到了蘋果園卻沒吃上新鮮蘋果!這是9月2日,記者在以“富崗蘋果”馳名于世的內丘縣崗底村產生的疑問。
“崗底村招待貴客,當然用富崗蘋果。只是,這蘋果不是今年產的,崗底中秋前不摘果。”在富崗公司,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不無歉意地說,為保證品質新鮮蘋果霜降后才能脫袋。
入住農家,房東大嫂左春英熱情地給記者端上來一盤蘋果。“這是‘黃元帥’,從鄰村幫人收來的早熟果,我們的富崗蘋果還沒下來。”她輕輕說,“崗底中秋不摘果。”
沒嘗到新鮮的“富崗蘋果”,但記者卻感到收獲滿滿——那是來自崗底人對消費者的負責,對“富崗”品牌的忠誠;那是崗底人奔向美好未來的底氣和實力!
一碗燙燙的疙瘩湯
經濟新聞部 寧 爽
9月3日清晨,崗底村飄著如絲的細雨。我和村民趙建國從他家的果園回來,北屋的方桌上已擺上了醬香撲鼻的疙瘩湯。
疙瘩湯里的瓜、菜是自家種的,趙大哥樂滋滋地說:“就像咱富崗蘋果,保證綠色無公害。你嫂子做了半鍋呢,快趁熱吃,吃完了添。”
喝一口,腸胃暖,心頭熱。
這次到崗底村蹲點,晚上住在他們家,我們聊到夜里11點多。越聊越近乎,兄弟相稱,越聊越熱乎,言無不盡。
一碗燙燙的疙瘩湯,凝聚著親人般的感情。我在想,帶著感情走基層,帶著思想轉作風,帶著問題轉文風,崗底村是一個起點。
崗底在新聞廣播中醒來
出版中心 張 莉
新聞廣播叫醒了崗底村。房東阿姨在樓下廚房里奏出的鍋碗瓢盆交響曲,和中央電臺播音員播報新聞的聲音竟是那么和諧。
新聞里正在播報康菲公司泄油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反觀崗底卻是維護生態的典范。崗底不缺水,但8000畝山場上修有3座塘壩,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得好,有水時要想著沒水的時候,對大自然的饋贈心懷敬畏;崗底實行物資統一供應,果樹所需的有機肥料都是集團在固定的廠家統一采購,保證了肥料無毒無污染無藥物殘留;“富崗”蘋果每一枚都貼有追溯碼,這是對所提供食品安全有保證的一種信心。
新聞廣播將崗底村民與世界的距離拉近,也培養了崗底人寬廣的胸懷、高度的責任感,為崗底美好明天的發展積蓄力量。
甜甜的蘋果 濃濃的鄉情
總編室 謝霄凌
“一個星期前,聽說你們要來,老伴都把家里都收拾了個遍,屋里的被子都是剛曬好的。”熱情的房東楊岐如說。
安頓好住宿后,我們便開始了深入崗底的行程,晚上回到楊岐如的家中,夫婦兩人正在客廳等著我們。我想帶點山里的栗子回去便問楊岐如的老伴:“這山里的栗子比外邊賣的新鮮,我想帶點回家,不知道在哪能找到?”說完楊岐如的老伴便起身出門去打聽,一會兒就回來了。村里有家人今天剛摘的栗子,新鮮的很,說著帶著我往那家走去。在老鄉家,楊岐如的老伴蹲下身幫我精心挑選,邊挑邊教我,哪樣栗子甜,哪樣的栗子果肉飽滿……挑選完栗子天色已晚,回到家中,茶幾上擺著蘋果,楊岐如說:“這都是自己家種的蘋果,你們快嘗嘗。”拿起“富崗”蘋果,我咬了一大口,多汁的蘋果甜在嘴里,更甜到心里……
難忘崗底村
經濟新聞部 王露橦
崗底村,深山溝里漫野的果樹令我難忘;崗底人,新民居里淳樸的鄉情令我難忘。
9月2日,乘車來到了崗底村,因知道晚上要篝火晚會、夜宿農家,一路上就想,這種方式真能讓我們和農民打成一片嗎?會不會冷場?當見到了崗底村書記楊雙牛,這個顧慮打消了一大半。
當天上午,印象最深刻的是富崗蘋果園。站在這里看到的全是蘋果樹和上面套著紙袋的蘋果。
下山時,司機師傅還帶我們到他家的果園,請我們嘗棗子和梨,他說:“山里都是寶,餓了有果子,生病了有草藥,把山上的東西拿到山下賣了錢,再置辦些生活用品回到山上生活不成問題。不過現在大家都種蘋果,幾乎沒人在山上住了。”
喇叭聲聲傳新知
理論評論部 呂虹蔚
9月3日6點30分,村中的“大喇叭”開始播報新聞。
“不學習,沒見識。只有不斷開闊眼界,接受新鮮事物,才能把握時代脈搏,發展農村經濟。”該村黨委書記楊雙牛說,村里人不易接受新鮮事物,只有讓他們看得著例子、摸得著利益,才會下定決心搞下去。前不久,該村“公費”組織村民赴邯鄲涉縣學習農家樂的經營模式,歸來后,10余戶村民紛紛裝修房子、添置家具,辦起了頗具規模的農家樂。
鄉親們的樸實讓我感動
社會新聞部 范永吉
走訪崗底村,最讓我感動的,是鄉親們的樸實。
那天中午,我們剛剛吃過午餐,鄉親們就來邀請我們去家里,他們的笑容,一下子就讓我有了回家的感覺。我們被安排到村民梁山林、陳鳳琴夫婦家。晚上,我們嘮嗑到深夜,兩人把所知道的崗底村大事小情介紹給我們。當談及他們的收入、家庭狀況等隱私時,他們也毫不隱諱,表現出對黨報記者的高度信任。我產生一種強烈的責任感:群眾這么信任我們,我們不踏踏實實為群眾服務,怎能對得起黨報工作者的責任?
第二天一大早,老兩口便起床做飯,熱乎乎的北瓜玉米粥和大餅,還炒了幾盤菜,讓我們吃得又香又甜。臨走,老兩口還給我們留下電話號碼:“再來還住咱家。”
崗底村之行的感想
經濟新聞部 路遙
我終于能親眼看看崗底村了。當天我住在村民王豐偉家,利用篝火晚會結束后的一個小時和他交談了一番。我和他聊起當年崗底治山的歲月。崗底治山,開始于1984年冬天。那年,是王豐偉初中畢業的第二年,便和父親一起治理荒山了。沒有現代化的工具,沒有便利的后勤條件。治山的工具就是錘子、鐵釬,餓了吃干糧,渴了喝口水。王豐偉說:“當時每天大概5點多就起床,吃完早飯就上山。中午在山上吃午飯,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王大叔回憶說,當時他負責扶鐵釬,他父親負責掄錘子,一天下來,手上磨的都是血泡。當時任務比較重,也不能停下來,把泡挑了,第二天繼續去干。回憶這些的時候,王大叔顯得很平靜。他以很平緩的語調說著這段轟轟烈烈的歲月,然而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深深的震撼。
從石屋到新樓
采訪中心 王藝
9月2日,在以“富崗蘋果”馳名的內丘縣崗底村,記者發現了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左邊,是三間低矮的石屋,建于上世紀80年代以前;右邊,是一排亮敞的二層小樓,大多建于1998年以后。從左到右,是崗底村農民過去和現在的距離,不過三步遠卻跨越了20多年的歲月。
開始統一治山時的崗底村,人窮、糧少、山荒,退伍回來當上村支書的楊雙牛一說要種蘋果,壓根沒有幾個人贊同。但犟脾氣的楊雙牛偏偏就是不怕困難,帶頭當愚公實施“移山”。至今,展示廳里還陳列著當時的治山工具。好幾層的厚手套,掌心、指肚處層層磨破;狼錘、小鐵錘,敲打的地方已經卷了邊。他們吆喝著號子,滴著汗水,種出了滿山果樹。蘋果紅了,成片的石屋也換成了一排排的二層小樓。
來源:http://www.xtrb.cn/epaper/xtrb/html/2011-09/07/node_63.htm《邢臺日報》20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