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紅了
-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帶領農民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

太行山深處的九龍崗山腳下,坐落著一個小山莊,它的名字叫崗底。說它小,因為它只有169戶人家、619口人。
從京珠高速公路內丘縣城西行67公里,翻過三座大山,途經360彎盤山道,筆者來到這里,不僅看中這里滿山的蘋果樹和紅頂樓房的新民居,以及村中那紅火的64間沿街門店,更看中這個村的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因為正是他帶領村民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把一個蘋果賣到100元,從而改變了這個窮山溝的命運,村民人均收入由80元突破了萬元大關,靠種植業(yè)成了全縣首富的村莊。
楊雙牛,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50多歲的漢子。上世紀80年代解甲歸田,開了貿易貨棧,他頭腦靈活,會做生意,收入頗豐,成了村里的富戶。
1984年,村里需要帶頭人,他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關掉貨棧,自斷財路,他才走馬上任。楊雙牛感染了與他同進班子的3名成員,他們也都放棄了自己的生意。
楊雙牛上任時,崗底村有18條老光棍,人稱崗底是“光棍堂”。
“光棍堂”來自一個字:窮。當時,正是農村實行大包干不久,崗底也和其他村一樣,將全村8000畝荒山放到戶。可下放了3年,荒山依然荒著。人均2分耕地,18畝山場的崗底人,靠山吃不上山,僅靠那靠不住的二分地吃飯,窮是自然的事情。
走馬上任的楊雙牛帶著徹底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的深情,再一次走遍了崗底三溝兩峪一面坡。那寸草難長的坡,光禿禿的峪,荊棘叢生的溝,“刺”醒了他:只有荒山變成搖錢樹,崗底才能富。當時盡管他腦子里還沒有轉變農業(yè)發(fā)展方式這個概念,但轉方式、調結構的意思在他腦子里已經萌生。
荒山放到戶,依然光禿禿,責任沒放在山上,關鍵在一放了之。治山不同于種地,崩坑、修壩、引水,一家一戶干不了,必須舉全村之力,荒山才能變綠山。
窮根兒找到了,楊雙牛冒出了一個與分的潮流相反的想法,并得到了村民的同意:把放到農民手里的荒山收歸集體,統(tǒng)一治理,荒山變綠再放到戶,還權于民。用他的話說,叫做收荒山,放綠山。
那是令人難忘的1985年。荒山收歸集體,楊雙牛領著群眾進了山。劈山、打壩、修梯田,整天炮聲隆隆,外村人笑話崗底又在學大寨。
隆隆的炮聲,在崗底一響就是10年。10年間動石方180萬立方米,治理荒山7800畝。昔日的荒坡變成層層梯田,圍山轉圈鎖住了荒山,魚鱗坑點綴著角角落落,三座塘壩橫臥拖么溝,17公里長的山間路上,深藏著百座小水窖。崗底高標準的治山模式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河南省濟源市委副書記張鳳友慕名到崗底,他參觀了之后揮豪寫下14個大字:愚公故鄉(xiāng)在濟源,愚公精神在崗底。
雄心勃勃的楊雙牛,治山一開始,就想種能賣上好價錢、能長期賣上大價錢的果樹。
長期賣上大價錢?這就是有未來眼光的楊雙牛。治山之前,楊雙牛考察市場,走訪專家,到日本考察,研究紅富士品種。論氣候,崗底晝夜溫差大,素有“夜蓋棉被午穿紗”之稱,果品含糖量高;論土質,論水質、論水源,都沒有問題。然而,恰恰在他下定決心種蘋果的時候,各地果農們因蘋果賣不上價錢在砍蘋果樹。
人家砍蘋果,崗底偏要種蘋果。對此,老百姓舉胳膊的少,放下胳膊的多。
面對不同看法,他并沒有“強扭瓜”,而是給村民出了一道題:每家打問三戶砍蘋果樹的果農,看他們砍的是啥品種?調查結果顯示:砍的都是國光、黃元帥等,沒有砍紅富士的。群眾會上,楊雙牛讓專家給村民講國際、國內市場對紅富士蘋果的需求,他卻講新時代農民要具備的未來眼光。
他說:現(xiàn)在農民有三種眼光,一種是“過去時”眼光,過去啥掙錢,今天種什么。第二種是“現(xiàn)在時”眼光,現(xiàn)在啥掙錢,明天種什么。第三種是“未來”眼光,后天啥掙錢,今天種什么。如果農民沒有“未來”眼光,就會販豬羊快,販羊豬快,豬羊一齊販,斷了屠宰。
思想一通,順水順風。全村一下子種了10萬多株富士蘋果。楊雙牛把中國農業(yè)大學博士生導師胡小松、河北農業(yè)大學李保國教授和邢臺農校的專家請來,向村民講富士蘋果的栽培技術。楊雙牛為種好蘋果,多次到保定找河北農大的校長、專家說情求援。一是把崗底作為河北農大的教學研基地,二是請河北農大的學生輪流在崗底實習,三是把李保國教授請到崗底,常年住村教農民種蘋果。楊雙牛的執(zhí)著,感動了河北農大,他的三個請求,一一被河北農大接受。
李保國教授的到來,在楊雙牛看來是得到了大“財神”。他向“財神”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讓李教授在崗底培育出國際一流的蘋果,目標是要超過日本的紅富士。他向李保國表態(tài):要錢給錢,要物給物,要人給人。李保國教授在紅富士蘋果上好中選優(yōu),優(yōu)中改良,培育出了崗底一、二、三號優(yōu)質蘋果。經測定,這三個品種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15項高于國家標準,實現(xiàn)了崗底蘋果好于日本紅富士蘋果的目標。令人沒想到的是崗底蘋果獲得1999年昆明世博會的銀獎。山溝溝的蘋果登上了國際名品行列的榜首,成為國際果品的上上品。不僅引來國內的參觀者,還引來日本、法國、德國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來考察。
德國的專家達姆斯教授在蘋果紅了的時候三次到崗底采摘蘋果,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專家稱崗底創(chuàng)造了“中國治山模式”;原國務委員、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來后,稱崗底是“太行山中的一顆明珠”。當時的省長鈕茂生贊崗底為太行山調整產業(yè)結構闖出了一條新路子。時任邢臺市委書記的臧勝業(yè),稱崗底是“農業(yè)戰(zhàn)線的一面旗幟。崗底蘋果是日不落的產業(yè)。”河南省的參觀團來了,山東、山西的參觀團來了,四川、貴州的來了。崗底接待參觀者達萬人之多。崗底蘋果名聲享譽海內外。
崗底蘋果一上市,就以果型端正、著色均勻、細脆無渣、酸甜適口而贏得消費者青睞。然而,楊雙牛并不會經營蘋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邢臺市區(qū)一個農貿市場上看到一個小販吆喝著“崗底蘋果”賣。賣蘋果的竟不是崗底人,賣的也不是崗底蘋果。這使楊雙牛感到,冒牌要砸崗底人的飯碗子。請專家指點,請教工商局,為崗底蘋果注冊了“富崗”商標。還注冊了與“富崗”字眼相近似的商標多達37個,從此一把保護品牌的利劍掌握在手。
常言道:貨好價出頭。楊雙牛琢磨:富崗蘋果在價格上能出多高的頭?他拿著富崗蘋果進了北京,去跟國際上頂級蘋果比一比,從中去找答案。北京五道口、城鄉(xiāng)貿易中心,凡是賣蘋果的市場他轉了個遍兒。在北京城鄉(xiāng)貿易中心,他發(fā)現(xiàn)最貴的日本“世紀一”蘋果100元一個。他狠狠心花200元買了兩個,小心翼翼地拿回村里,開了一個群眾會,把蘋果切成幾十片,分發(fā)給村民品嘗。百元洋蘋果與富崗蘋果比看哪個好吃。他要求大家,不許帶著感情品,不能帶著歧視、排外和崇洋媚外的觀念嘗,只許講實話,不能講瞎話。大家伙嘗來嘗去,異口同聲,都說富崗蘋果比日本“世紀一”好吃。最后,他對大家說:“我們的蘋果減半定價,50元一個行不行?”他讓鄉(xiāng)親們回去討論。
楊雙牛在班子會上提出富崗蘋果論個兒賣,最好的極品果一個要賣50元,有的人想不通。50元錢當時能買100斤小麥。有人在會上講:定價不是價,賣了才是價。
反對聲面前,楊雙牛很鎮(zhèn)定,也很自信,因為他就價格問題征求了專家的意見。他說:“賣出去就賣,賣不出去就送,送也是一種宣傳。”沒想到的是,50元一個的蘋果,第一年沒人要,第二年搶著要,第三年買不到。天價的富崗蘋果在市場上一炮走紅。
富崗蘋果賣50元一個,有人羨慕,有人取經,也有人嫌楊雙牛賣得貴。當時,在內丘縣有被稱“四大黑”的人物:一個是開飯店發(fā)財?shù)睦习逵绖倏埐速|量好,價錢自然高;第二個是養(yǎng)雞的老板叫劉建國,他每個柴雞蛋上都打上生產日期,論著個兒賣;第三個是賣礦泉水的老板叫王勝,水里求財利大;第四個就是楊雙牛將蘋果賣到了天價。還編順口溜兒說:“楊雙牛的蘋果,王勝的水;永勝魁的飯,劉建國的蛋。”
不過,社會認可和領導肯定對楊雙牛是最大的安慰,也令他十分欣慰。有一年,省政府在張家口召開全省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大會,讓楊雙牛介紹經驗。當時的省長鈕茂生聽了楊雙牛因將蘋果賣到50元一個被說成是“黑”時,鈕省長高興地在大會上說:“我看楊雙牛黑得還不夠,應該加倍地黑。”當場建議楊雙牛把50元一個的蘋果賣到100元。聰明的楊雙牛,當年把50元一個的蘋果調到100元,價格高了一倍,蘋果賣得還是很好。
各級領導對崗底特別關心,走到哪把富崗蘋果宣傳到哪。有一次,當時的省長鈕茂生就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做客中央電視臺,還讓楊雙牛與他同臺亮相,向全國電視觀眾介紹富崗蘋果。
楊雙牛很會經營他的品牌。對崗底果農的蘋果,村里一律包銷,以質論價,也絕不壓級壓價,他們成立了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所有富崗蘋果由公司統(tǒng)一包裝,統(tǒng)一品牌,統(tǒng)一銷售。銷售蘋果設立專賣店,以防假冒,還在香港注冊了分公司。現(xiàn)在他們上了阿里巴巴網,試圖把客戶做大。用楊雙牛的話說,把專賣店設在網民的家門口,實現(xiàn)富崗蘋果與消費者零距離對接,伸手就能品嘗富崗蘋果之美味,一網網天下。
富崗公司的理念是:天然、綠色、環(huán)保、健康,源于自然,追溯天然。聽到這些名詞,讓人們對富崗蘋果垂涎三尺。然而,楊雙牛明白,長期保持蘋果的品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崗底蘋果生產基地,蘋果園一家一戶承包管理,雖然果農都是河北農業(yè)大學李保國教授十幾年教出來的學生,但是還是管理有別,產出來的果型大小不一,蘋果著色不勻。怎么能讓蘋果的生產像工人加工的標準件,齊刷刷的一個模樣,楊雙牛請來各路“財神”,讓專家會診,把脈、開方,實施標準化生產。不久,全國首個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在崗底誕生。什么時間整枝,什么時間打杈,什么時間施什么肥,什么時間鋪反光膜,什么時間套袋,都規(guī)定的詳細而又具體。村里把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集印成書,果農人手一冊,并嚴格制度,果農執(zhí)行起來也很自覺,因為按工序生產,果型正,著色勻,含微量元素高,能賣好價錢。道道工序就是規(guī)矩,有規(guī)矩才有方圓。崗底果農生產出來的蘋果真像是一個模具脫出來的。正是崗底果農注重了過程,所以才有蘋果的好品質。富崗蘋果連續(xù)12年四屆獲綠色食品證書,并獲河北省著名商標。
楊雙牛在崗底老百姓中可以說神啦,他說的話,他要求辦的事,老百姓沒有錯轍的,因為誰都知道按他說的做錯不了。村民越是相信,楊雙牛壓力越大,他怕萬一決策錯了,就會把鄉(xiāng)親們引向歧途。所以,他充電、充電、再充電,保決策前瞻無誤。當消費者對市場標有綠色認證字樣食品產生疑慮時,楊雙牛投資50萬元,上了蘋果的追溯系統(tǒng)。只要消費者按照富崗蘋果上的條形碼提供的信息,輸入有關信息,輕輕一點鼠標,就知道蘋果是誰種的,產自哪個果園,誰裝的箱,誰驗的收等59項相關信息,這一從田園到餐桌的綠色監(jiān)控系統(tǒng),引起人們的購買欲。當消費者喜歡有機食品的時候,崗底生產出了有機蘋果。省里看中富崗公司這個全省產業(yè)化的龍頭企業(yè),為了讓富崗這個龍頭昂起來,進而帶動太行山區(qū)農業(yè)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步伐,全省篩選6個縣市19個鄉(xiāng)362個村作為富崗集團的連鎖生產基地。楊雙牛領導的富崗公司幫技術指導,基地的蘋果夠上級別的富崗公司收購。富崗的龍頭一昂,連鎖基地的蘋果不賣給富崗,在當?shù)匾材苜u上了好價錢,因為基地蘋果的品質高了。連鎖基地的農民,年增收在8000萬元以上。
在楊雙牛的眼里,山上到處都是寶。他號召村民上山把山韭菜花、山蔥花采下山,經過精心加工,變成了城里人的美味佳肴。由此,他想到了柴雞蛋,還有小雜糧、紅棗等等,目前,崗底的小食品已發(fā)展到6大系列39個品種,除了蘋果,崗底人又多了一項吃山的財路。現(xiàn)在的崗底,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家家有果園,戶戶變果農。窮山溝里起高樓,沿街門市熱鬧非凡,恰似一個小鎮(zhèn)。靠種蘋果致富的崗底人,家家是富崗公司的股東,除了種蘋果、開門店和加工小食品,還年年從公司分得紅利。80%住上新民居,有的還開上了小轎車。
楊雙牛從闖市場中越發(fā)感到,中國農業(yè)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最根本的是農民素質的較量。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把目光投向了全面提高村民素質上,把目標鎖定在實現(xiàn)蘋果專家種蘋果上。因為他知道,沒有高素質的果農,就種不出高品質的蘋果,沒有高品質的蘋果,消費者就不會奔著你品牌來。常言說,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這話著實有道理。2009年4月,邢臺市農業(yè)學校在全國首創(chuàng)“送教下鄉(xiāng)”活動,他們推倒“圍墻”,把學校辦到農民家門口,把實驗室設在田間地頭。楊雙牛抓住這個機遇,一下子在村里騰出兩個教室,送100名村民當了邢臺市農業(yè)學校在職中專生。農忙種果樹,農閑進課堂,2-3年,這100名學生在家門口領到中專畢業(yè)證書。2010年3月,楊雙牛幾次跟邢臺市農業(yè)學校校長關柏林磋商,并與邢臺市農業(yè)學校簽訂協(xié)議,由農校老師到崗底村對全村18-55歲的208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191名農民順利通過考試,他們獲得初級工或中級工證書。崗底成農民“持證下田”的村莊。
霜降,是富崗蘋果收獲的季節(jié),那時的崗底,果樹枝頭滿是紅,那紅不是片紅,而是條紅,真正的富崗蘋果紅。 (張海菊)
來源:http://epaper.hebnews.cn/yzdsb/20101207/index.htm《河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