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腦袋”



本報記者 張清華 文/圖
在太行山深處有個崗底村,村里有個九龍崗,九龍聚首,吉祥之崗。崗底因居九龍崗山腳下而得名。
從邢臺市出發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便來到了崗底村。還沒有進村,老遠就能看見一幢幢紅頂白墻的小樓房,整齊而美觀。路邊一棵棵長勢茁壯的蘋果樹映入眼簾,廣場上的人們踏著樂點,邁著悠閑的舞步……這就是現在的崗底村。
1984年以前,這里和阜平縣駱駝灣村一樣,山是光禿禿的山,峪是雜草叢生的峪。“靠山,山不長樹”,“靠地,地不長糧”。經過近30年的發展,這里家家戶戶種上了蘋果樹,并培育出了中國馳名商標品牌“富崗”,在全國打開了廣闊的銷售市場,人 均年收入已經從不足80元跨越到了2.5萬元。
這個原來一貧如洗的小山村究竟是怎樣走上致富之路的?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崗底村,了解這里的人和事,期待能給同處于太行深山的貧困村以啟示,期待他們早日走上3年穩定脫貧8年實現全面小康的道路。
人均年收入從不足80元到2.5萬
30年前的崗底,人均年收入不足80元,17位老光棍娶不上媳婦,被稱為“光棍堂”。有人形容它,“九龍崗下窮山莊,窮傻愚名傳四方;糠菜樹葉半年糧,光著脊梁睡土炕;三溝兩峪一面坡,八千畝山禿又光;三年五載不斷災,年復一年度時光。”
崗底山場面積8000畝,全部在托么溝、村后溝、窯溝、全方峪、葫蘆峪、村南坡的“三溝兩峪一面坡”上,實際可用耕地面積只有100余畝。面對“窮家底”,1984年,楊雙牛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當時正是“荒山放到戶、不用村干部”的年代。8000畝荒山下放到農民手中,3年過去了,荒山依舊是荒山。楊雙牛認為應該將荒山收回來,由集體統一治理。他帶領考察團,到當時的治山典型邢臺縣前南峪參觀。參觀回來后,決定實行“五統一分”治山模式。
經過幾年苦干,治理荒山7800畝,10萬株紅富士蘋果樹裝點著荒涼的“三溝兩峪一面坡”,并全部分給村民。4座水庫保證了旱能灌,2000米的護村大壩保證了澇能排。“洋槐頭,板栗腰,蘋果柿子栽山腳”,生態崗底展現在世人面前。
山青了,水綠了,怎樣才能長出好蘋果成了楊雙牛思考的問題。繼而摸索出“五分一統”的模式,即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力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
為了將產業做大,1996年崗底村成立了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楊雙牛任董事長。1997年,從崗底村蘋果注冊“富崗”商標的那天起,楊雙牛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崗底這天然的地理環境中產出國際一流品質的蘋果。
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衍寶告訴記者,早在2004年,楊雙牛就請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胡小松教授、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為富崗蘋果量身定做了生產標準,運用“統一、簡化、協調、選優”的原則,將生產過程各環節納入標準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軌道。具體講,就是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對果樹什么時候整枝、什么時候疏花、什么時候疏果、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拉枝等各個環節都規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就像工人手中的一張圖紙,果農按照一道道生產工序,像工廠生產標準件一樣生產蘋果。如今,富崗公司在北京、石家莊、邢臺等地設有31個直銷店,還在香港注冊了分公司,并在阿里巴巴和淘寶網進行網上銷售。“公司對果農生產的蘋果,統一收購、統一銷售,果農不愁賣不出去。”
“我們六下邢臺農校,五上河北農大,三上中國農大,把國家頂級的專家教授請到崗底,讓專家給崗底改變命運把脈、開方。”在楊雙牛看來,要想生產出好的蘋果,必須借助科技和專家的力量。
2010年,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山區中心幼兒園。投資300多萬元在村南建起了一座儲存量達1200立方,能供500戶村民同時使用的高效、節能、環保的秸稈氣化站……
2012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2.5萬元,不少人家都買了小汽車。崗底村成了太行山靠種植業發展起來的富裕村。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腦袋”
“農業參與國際競爭,最根本的是農民素質的較量,沒有高素質的果農就沒有高品質的果品。”楊雙牛表示,要想樹立“富崗”品牌,必須提高農民素質,培養職業型農民。“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腦袋。”
2009年,崗底借助邢臺農校“送教下鄉”,送100名果農讀中專,農校把學校設在農民家門口,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讀中專。
2010年,楊雙牛又與邢臺農校簽訂合同,對208名果農進行果樹工技能培訓,當年191名果農獲得國家農業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崗底成了農民“持證下田”的村莊。
2012年,崗底100名農民中專畢業,楊雙牛又與邢臺農校協商,要把今年畢業的100名學生送去就讀中國農業大學的大專,大專畢業就讀本科。2016年,崗底這個只有170多戶的小村,將有100名農民大學生。
村民楊群小家里種了3畝3分地的蘋果樹,他持有的是初級果樹工證書。“沒有證不行,種的蘋果也不過關。”沒有種蘋果樹前,楊群小靠在鄰村給人干體力活,每天收入二三十元錢。
種上蘋果樹后,楊群小開始跟著專家學習,從剛開始不知道為啥要修剪樹枝、施肥,到現在可以把原因說得十分清楚。“有時候也出去給別的村講講果樹修剪技術,覺得自己也能講出個道道。”
蘋果越賣越好,楊群小和老伴年收入能達到六七萬元。如今,兒子研究生畢業,女兒大學本科畢業,都在外面工作,家里也翻蓋了新樓房,燒上了暖氣,用上了太陽能。“以前想都沒想過這樣的好日子,也能有底氣說咱比城里人的日子不差啥,幸福著呢。”
按說,冬季應該是農閑季節,可是在崗底村,人就沒有閑著的時候,蘋果成熟的季節固然忙,就連冬天也需要到地里修剪樹枝。下午4時許,村民王書奎拿著果樹剪剛從地里回來。“這會正是修剪枝子的時候,每天去地里干幾個小時。”“村里發展好了,外村人在崗底村開門市做生意的很多。”河北富崗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高級顧問劉秀禮告訴記者,村里的幼兒園能容納300名孩子,好多外村的孩子都在這里。“如今,村民生活好了,也有了時間在廣場上跳跳舞,豐富一下業余生活。”
從鄰村過來已經七八年的葉紅在崗底村開了一家電器門面。“周圍就這里發展得好,離家也近,收入也不錯。”葉紅所在的村子看見崗底村種蘋果富了,也開始種起了蘋果,希望早日富起來。
2020年:人均收入5萬元
“2017年崗底實現‘翻一番’,提前3年實現‘中國夢’。2020年,崗底人均純收入要達到5萬元,實現‘中國夢’藤上的‘崗底夢’。”劉秀禮說,“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時,崗底要當‘促進派’、‘領頭羊’。按照十八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埋頭苦干,扎實工作,確保提前實現‘翻一番’目標。”
崗底現有土地發展空間越來越小,見縫插綠空間有限。不少農民開始不惜重金租賃周邊鄰村耕地,擴大自己的致富舞臺。劉秀禮說,現在,崗底有17戶農民承包、租賃內丘縣的白塔、邢臺縣的宋家莊、臨城縣的南溝荒山66.8畝,3至5年后,可給崗底農民每年增收130多萬元,平均每戶年增收7.6萬元。“盤子外邊找菜”,這在崗底無疑是實現小康目標的路徑。崗底做出決定,千方百計為租賃荒山者保駕護航,聘請律師、干部出面,從合同談判、合同簽訂、履行協議、協調關系、租地選址等提供全方位服務,并對果品收購、銷售、運輸等都制定了優惠政策。
在楊雙牛看來,品牌就是競爭力,靠品牌做強公司,要視品牌為生命,把富崗做成百年老店。
未來農民的天下,是知識農民的天下,未來最富裕的農民,是有較高素質的農民,未來科學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村,召喚著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崗底2020年實現‘翻一番’,離不開知識農民。楊雙牛對培養職業農民有著自己的規劃,“5年內,我們要培養50個職業農民,站穩腳跟,眼睛向外,瞄準崗底以外的發展空間發展崗底。”
科技是發展的傳家寶
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在崗底一住就是16年,手把手教果農種果樹。
在李保國看來,貧困村要走上發展之路,必須有一個可靠的產業,而要想將產業發展起來,關鍵還在于技術支撐。有了技術,還要有村里的行政領導班子督促將技術落實到田間地頭,這才能起到成效。“有了產業和技術之后,必須要開拓市場,做響品牌,才能將產業發展壯大,農民才能脫貧致富。”“科學種植才能長出好蘋果,我們現在也懂了一些科學種植的方法。”村民王建民拿起蘋果樹旁的一根拇指粗細的黑色水管告訴記者,原來村里澆灌蘋果樹采用的是傳統的滿地灌方式,為了節約水資源,村里統一采用了小水出流的澆灌方式,既能節約水資源,又能滲透到樹根,長出好果子。“科技是崗底發展的傳家寶,崗底靠科技起家,靠科技發家,靠科技成就了崗底。”楊雙牛說,崗底30年的致富之路靠的是科技,今后還要引進一個專家團隊。“過去,專家到崗底有業無家,村里要蓋個專家樓,讓專家在崗底既有家又有業。”
在30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楊雙牛認為從實際出發是山村發展的前提,更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瞄準市場,做好品牌。“只要確定目標,就要科學、持之以恒干下去,才能有所收獲。”
摘自:燕趙都市報http://epaper.yzdsb.com.cn/201301/24/19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