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雙牛的三個夢想
初夏,崗底村的蘋果剛長成指甲蓋大小,就成了市場上的期貨——不少買家“號樹買果”,指定“包圓”某棵樹上的蘋果,并一再囑咐“我看上的果樹,果子一定不能留給別人”。
“崗底的蘋果這么俏,多虧了楊雙牛。”崗底村民王建軍說。
楊雙牛,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繼推行“統一治山,放山不‘放羊’”、“科技入戶”、“農業生產企業化”,掀起山區建設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之后,又創造性提出“一個品牌對外,蘋果論個兒賣”的金點子并付諸實踐,使“富崗”品牌像一匹勁健“黑馬”躍出山溝躍向國內國際大市場,并榮登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銀獎領獎臺……
作為黨的最基層的干部,他何以創造一個又一個傳奇?楊雙牛說,動力來自崗底人的三個夢。
1984年,楊雙牛上任之初,崗底村8000畝山場,200畝薄地,人均荒山14畝,人均耕地1分半,人均收入不足80元。
當支書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楊雙牛一直在思考。“當村官要始終想著讓村民富起來,當干部要學會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他認為,一頭是分散經營的農民,一頭是千變萬化的市場,村支書就是要用管用的招數,帶領分散經營的農民闖好千變萬化的市場,致富奔小康。
頂著巨大的壓力,楊雙牛萌生了一個想法:收回山場,由村集體統一治理,然后再分給群眾。為了說服群眾,楊雙牛帶領46名由村民代表、婦女代表和反對派代表組成的考察團,到當時的治山典型邢臺縣前南峪參觀。看到前南峪山場碩果滿枝,連反對派代表都激動了:“照前南峪樣子干,咱們也能富起來!”隨后,楊雙牛趁熱打鐵召開村民大會,順利收回荒山,并逐步探索出“五統一分”的治山路子: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管理。經過幾年苦干,崗底村高標準治理了“三溝兩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畝,栽種果樹10萬株,并全部分給村民。昔日的荒山村,成了“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到1997年,崗底村家家收入超過了萬元。
時代在進步,對干部的要求也在變。“干部的追求不隨著百姓的向往和時代的要求進步,就會被淘汰出局。”在楊雙牛看來,崗底村自己跟自己比是富了,但跟先進比還是落后。如何快速致富,成了新夢想。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深入,農產品定價機制逐漸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看到那些進口蘋果盡管賣得比國內蘋果貴十多倍甚至數十倍,卻依然受歡迎時,楊雙牛和崗底人“受刺激”了。
楊雙牛請來了“科技財神”李保國,他以紅富士蘋果在崗底村的生產特性為依據,改良開發了適合該村種植的蘋果品種,此后,楊雙牛又帶領崗底人獨創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投資1400萬元安裝4000噸氣調庫,并給蘋果安裝了追溯系統……
經過幾年努力,崗底村在實踐中培育出富崗“一、二、三”號蘋果新品種。經專家認證,富崗蘋果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15種高于全國代表值。
由于品質優良,富崗蘋果先后獲得99世博會銀獎、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并成為2008年奧運會專供蘋果,崗底村也因此成為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的樣板……
2010年,夢想如期超額照進現實: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了1.5萬元,超出原定目標50%。
崗底富了:村民家家有果園,戶戶是股東。有人這樣形容崗底,遠看像城鎮,其實是農村;遠看像工人,近看是農民;看果園像鄉下人,進家里像市里人。
可楊雙牛并沒有滿足,他還要實現第三個夢想——崗底的“英特耐雄納爾夢”。“我們的目標是瞄準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的偏上線,到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小康之時,崗底人均收入要達到5萬元。”楊雙牛解釋說。
穩步提高收入,首先要把品牌做大做強,而科技支撐,則是做強品牌的關鍵。早在20世紀80年代,楊雙牛便在崗底村創辦了科技夜校。90年代,崗底村已建成河北農業大學的“教科研生產實驗基地”,在發展生產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鄉土技術人才。村里還出臺了鼓勵學生學業有成的政策。十多年來,該村培養出中專生28名,大學生20名,研究生2名,富崗的發展潛力進一步增強。
要實現“英特耐雄納爾夢”,不光要抓經濟,還要抓好社會事業的同步發展,特別對于弱勢村民給予充分關注。在楊雙牛的動議下,村里先后出臺了針對困難戶的《干部結隊幫扶制度》、針對老人的《社會尊敬金發放制度》,引起積極反響。
“2014年,崗底村民人均收入達到了2.9萬元,離人均5萬元的目標越來越近了。”楊雙牛說,他堅信,只要沿著改革創新的道路走下去,崗底的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能實現。
摘自:《邢臺日報》2015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