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 “ 拓荒牛 ”——記內丘縣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
仲夏,崗底村的蘋果還沒長成個兒,就成了市場上的期貨——不少買家“號樹買果”,指定“包圓”某棵樹上的蘋果,并一再叮囑:“我看上的果樹,果子一定不能留給別人。”
“崗底的蘋果這么走俏,多虧了俺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崗底村民王建軍說起來,滿臉自豪。
( 一 )
1984年,楊雙牛上任之初,崗底村8000畝山場,200畝薄地,人均荒山14畝,人均耕地1分半,人均收入不足80元。
當干部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楊雙牛一直在思考。“當村官要始終想著讓村民富起來,當干部要學會闖市場的本領。”他認為,一頭是千家萬戶的農民,一頭是千變萬化的市場,“領頭雁”學會在市場上“游泳”,才能帶著農民適應“千變萬化”奔向富裕。
“收回分散經營的山場,由村集體統一治理,然后把綠山再分給群眾。”楊雙牛帶領46名由村民代表、婦女代表和反對派代表組成的考察團,到當時的治山典型邢臺縣前南峪參觀。百聞不如一見,他想說服群眾,統一思想。
看到前南峪山場碩果滿枝,連反對派代表都激動了:“同是一個山脈,前南峪能富,咱們也能富起來!”趁熱打鐵,群眾會、黨員會,收回山場,集體治理,收荒山放綠山,村民舉手通過:統一設計規(guī)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管理。“五統一分”的治山路子在崗底順利推行。
和群眾一起苦、一起干,高標準治理了“三溝兩峪一面坡”,治理荒山7800畝,栽種果樹10萬株,并全部分給村民。昔日的荒山村,成了“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到1997年,崗底村家家收入超過了萬元。
( 二 )
時代的進步,對干部的要求也在變。“干部的追求不隨著百姓的向往和時代的要求進步,就會被淘汰出局。”在楊雙牛看來,崗底村自己跟自己比是富了,但跟先進比還是落后。如何快速致富,成了新夢想。
市場經濟體制逐步深入,農產品定價機制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看到那些進口蘋果盡管賣得比國內蘋果貴十多倍甚至數十倍,楊雙牛和崗底人“受刺激”了。
楊雙牛請來了“科技財神”李保國,他以紅富士蘋果在崗底村的生產特性為依據,改良研發(fā)了適合崗底氣候、土質特點新品種,又獨創(chuàng)128道蘋果標準化生產工序,投資1400萬元安裝4000噸氣調庫,并給蘋果安裝了追溯系統……
富崗“一、二、三”號蘋果新品種在崗底誕生。她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15種高于全國代表值。
優(yōu)質的富崗蘋果先后獲得世博會銀獎、中國馳名商標,崗底村的果園成為全國園藝作物標準園的樣板……
好蘋果如何賣上好價錢?他們把蘋果定位在中高消費群體上,楊雙牛帶著村干部到新加坡參觀學習,制作了國際最好的包裝,確定蘋果論個兒賣:極品果50元一個。
論個賣引起質疑。有的說:“貨好價出頭,但也不能太離譜。”有的說:“現在市場上的麥子5毛錢一斤,50元一個蘋果,就能買一布袋小麥。”有的說:“定價不算價,賣了才算價。”還有的說:“別人論筐賣蘋果,崗底論個兒賣,習慣不是那么好改變的。”
“別人的蘋果能賣100元1個,咱賣50元還算貴嗎?”楊雙牛說,“有一貨必有一主。”說沒底,想法再符合實際,但最后還要經過“市場”的檢驗。
楊雙牛定了個原則:只要符合標準的蘋果全部收購,不讓果農吃虧,賣出去就賣,賣不出去就送。送也是一種宣傳,是無形的廣告。1997年,富崗蘋果結束了論筐賣的歷史,以論個兒賣的嶄新形式,走向市場,走向消費者。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市場考驗的結果是:第一年,50元的極品果送得多,賣得少;第二年賣得多,送得少;第三年,搶著要,買不到。從那時起,蘋果年年供不應求。
當村民把大把票子裝進了腰包,開始反對的人服了:“還是雙牛有市場眼光,人家看的就是準,咱不服不行。”
2010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了1.5萬元,目標超了50%。
( 三 )
“有人說,崗底吃的是品牌飯。那么,富崗這個品牌能不能長久?崗底能不能一直生產出好蘋果?富崗能不能一直經營好蘋果?”這個問題時常在楊雙牛的腦子里打轉。
果農素質決定蘋果品質。要想打造百年品牌,必須擁有高素質的果農。
2009年,當時的邢臺市農業(yè)學校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把學校搬到農民家門口,把試驗田設在田間地頭。楊雙牛在富崗蘋果生產基地騰出兩個教室,送100名果農上了中專班,農閑上課,農忙下田,三年修業(yè)。2012年,這100位農民在家門口拿到中專畢業(yè)證書。
隨后,崗底又與邢臺農學簽訂協議,請農校的老師到村里對全村18歲——55歲的208名果農培訓進行果樹專業(yè)技術培訓。為了鼓勵村民學習,村委會對獲得果樹技能證書的村民種的蘋果,每公斤收購價比無證的多2角錢;年滿60歲的持證者享受村里的養(yǎng)老金比無證的多一倍;對考試前三名的村民分別獎勵1500元、1000元和500元。
191名學員順利通過考試,分別獲得國家承認的初、中級果樹工證書。崗底成了持證下田的村莊。楊雙牛還鼓勵中專畢業(yè)的果農上大專,有62名果農就讀了大專,今年他們畢業(yè)之后,要讀中國農業(yè)大學的本科。在不久的將來,崗底將有一批自己的蘋果專家。
走進富崗蘋果基地,每個果園都樹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果園經營者的學歷、獲得哪級證書、果農的承諾等,所有果園全部建立日志檔案,做到“無證難上崗,持證好下田”。富崗蘋果生產基地涌現出的職業(yè)農民和“蘋果專家”,還經常到外村、外地指導果農科學種果樹,被稱為太行山科技種蘋果的“播種機”。富崗蘋果基地帶動太行山區(qū)周圍種植蘋果5萬畝,輻射石家莊、邢臺、邯鄲、承德等市14個鄉(xiāng)鎮(zhèn)369個行政村。
如今,崗底人正向著下一個目標邁進:2020年人均收入要達到5萬元,這一項要超過國家全面小康人均水平3.8萬元。
摘自:《邢臺日報》http://www.xtrb.cn/epaper/xtrb/html/2015-07/01/content_606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