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底,將蘋果做成富民產業
提起內丘崗底村,人們并不陌生。這個太行深山區的小村莊,去年全村總資產達到10553萬元,年總產值6800萬元,人均收入萬余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也是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國家園藝植物標準園、全國文明村。
十幾年來,崗底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建富崗品牌,將小小的蘋果做成了富民產業、知名品牌和健康文化,走出一條綠色崛起、跨越發展的路子。
誓把荒山變綠洲
崗底村,曾是有名的貧困村,上個世紀80年代,人均收入只有不足80元。為了擺脫貧窮,山多田少的崗底人將目光轉向了荒山。時任崗底村黨支部書記的楊雙牛誓把荒山變綠洲,并對荒山開發管理模式進行了改革。
改革治山模式,實行“五統一分”。即統一設計規劃、統一組織施工、統一組織服務、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戶承包管理。這樣一來,破解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提高了治山的速度和標準。經過10年努力,全村治理了“三溝兩域一面坡”,栽植蘋果、核桃、板栗等近6000畝,畝均收益達1.9萬元。
山綠了,樹有了,他們施行“五分一統”管理模式,即分戶專業承包、分散經營管理、分類技術指導、分清權力責任、分級獨立核算,統一品牌銷售。這種模式讓果農成了專家,富崗聲名鵲起。
蘋果如何銷售是果農最為關心的問題,富崗集團改革營銷體系,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富崗公司為龍頭,將農戶和市場連接起來,果農負責種好樹、交好果,果品由公司統一收購進行包裝后,通過專門渠道銷售,實現公司與果農利益的“一體化”,激發出果農脫貧致富的激情。
一道工序不能少
為帶領山區農民靠山致富,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扎根崗底16年,為“富崗”蘋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果農就像工人在果園里生產蘋果。
這128道生產工序,具體講就是什么時間整枝,什么時間打防蟲劑,什么時間施肥及施什么樣的肥,什么時間套袋、去袋,什么時間疏果,果個兒間隔距離是多少,畝產果多少個兒,都規定得具體、清楚、明白。果農像工廠里的工人生產標準件一樣去生產蘋果。
128道工序的標準制訂不易,執行起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楊雙牛的辦法就是“三鐵”文化,即鐵心腸、鐵手腕、鐵面孔。曾有一位果農在管理蘋果時,128道工序少了1道。這件事兒叫楊雙牛知道后,立即給予處罰,還大會小會點名批評他這樣做是“壞了良心”、“想砸富崗的品牌”、“砸全村人的飯碗”。
富崗建立蘋果(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消費者可以根據蘋果上的標簽碼,在富崗網站查詢到蘋果在生產、物流、銷售等環節59項安全信息,實現了從果園到餐桌全程監控。
富崗蘋果賣天價
富崗公司在全省率先為蘋果注冊了“富崗”牌商標,精心設計了高檔、獨特、新穎的蘋果包裝,并申請專利加以保護,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檔次和附加值。為了讓這一品牌叫響全國,他們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品牌宣傳推廣,積極參加各種展覽、評比和推介活動,富崗果品先后獲得12項國家級獎項,“富崗”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得益于品牌的價值,富崗蘋果告別了過去的論堆賣、論車賣,實現了論箱賣甚至論個賣。最高的一個賣到100元。目前,富崗蘋果基地畝均產值在2.5萬元以上,相較于臨近的其他同類果品基地,畝均效益高出1倍以上。
職業農民學習忙
2009年4月,市農業學校在全國首創“送教下鄉”活動。富崗公司抓住這個機遇,送100名村民當了邢臺市農業學校在職中專生。果農們農忙下地,農閑上課,2—3年在家門口拿到中專畢業證書。2010年,富崗公司又與邢臺農校簽訂協議,請農校的老師到村里,對全村18—55歲的果農進行果樹工技能培訓。現在全村191名果農順利通過考試,分別獲得初、中級證書。崗底成了農民持證下田的村莊。
富崗蘋果生產基地涌現出的職業農民和“蘋果專家”,還經常到外村、外地指導果農科學種果樹,被稱為太行山科技種蘋果的“播種機”。
來源:邢臺日報(2015年8月12日)http://www.xtrb.cn/epaper/xtrb/html/2015-08/12/content_618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