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7•19”強降雨突襲,崗底村安然無恙。村民們說——建好綠水青山,才能保住金山銀山
20年間,崗底村兩遇山洪,一次損失慘重,一次安然無恙。8月7日,正在山上果園忙活的村民楊仁生,說起“96·8”洪水和今年“7·19”洪水大不相同的結果,感慨萬分:建好綠水青山,才能保住金山銀山。
7月19日的強降雨,在我市西部太行山區引發山洪。位于深山區的內丘縣崗底村,當日降雨量高達500毫米,一度面臨嚴峻考驗——這次洪水,較1996年8月的那次,水量更大,來勢更猛。
20年前的那場洪水,曾給楊仁生心里留下深深的痛。
1996年8月3日至4日,崗底一帶降雨量累計達400多毫米,山洪從山上咆哮而來。崗底村前的護村大壩瞬間被沖垮。洪水越過壩基,撲向農田和村莊。住在村邊的楊仁生發現,家門口的水很快漲到齊腰深。他和鄰居緊急向高處疏散,才躲過一劫。
那次山洪,沖毀了1200米護村大壩,刮走了200多畝保命良田,破壞了3000多畝山場,摧毀了幾乎全部的水利設施,采礦廠、選礦廠、冶煉廠等企業遭受重創——崗底村直接經濟損失1119萬元,人均損失2萬元!
崗底人一下子懵了。
“不尊重自然規律,必受‘天譴’!”“96·8”洪災過后,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總結了三條教訓:全村植被覆蓋率低,水土保持能力不強;山場排灌系統不科學;護村壩標準太低。
1996年洪災過后,崗底人請來了河北農大教授李保國。
以生態優先、安全至上為原則,山水林田路綜合施治的生態經濟溝建設在崗底啟動——
在山下河套,筑起高標準的攔洪護村大壩。“壩基緊貼河床,底寬18米,高17米,向上呈梯形砌成,水泥灌漿。”楊雙牛說。1997年7月,長2500多米的大壩竣工,被村民稱作“崗底長城”。
在山場,全面推行“水土保持林帶帽、耐旱經濟林攔腰、高效水果住坡腳”的植被模式,構建包括魚鱗坑、梯田、排水溝和塘壩在內的水土保持系統和排灌系統,以及與整體規劃相協調的道路系統。
經過20年的建設,崗底綠了,林木覆蓋率達90%以上;崗底富了,“富崗”蘋果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小流域治理成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山區建設典范。
“7·19”山洪過后,崗底村過洪無災,壩內河水潺潺,壩外果園蔥郁……崗底村技術員梁國軍不無自豪地說:“科技治山成就了崗底,小雨中雨不出田,大雨來了不出川,暴雨來了不毀地,遭遇山洪也保險!”
(記者宋國強 通訊員石曉鵬)
文章來源:http://www.hebei.gov.cn/hebei/11937442/10756595/10756641/13522740/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