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英雄丨太行深處情亦濃
總有一首歌,在日夜不停地唱著;總有一縷情,在夢縈魂牽地念著;總有一條路,在矢志不渝地走著……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整個太行山縈繞著馥郁的果香,果香中凝聚著扎根太行的篤定和鄉親們的無限期望。
脫貧為科研出題,科研為脫貧解難。這是一位致力于脫貧事業科技工作者的錚錚誓言。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以老百姓的心聲作為課題,在祖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寫下不朽的大論文。被農民親切地稱為“科技財神”,他就是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國教授。
打著卷的頭發夾雜著銀白色的發絲,略顯稀疏,黝黑的臉龐總是掛著憨厚的笑容,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著真情,衣著很樸素,這與以往人們心中大學教授的模樣有著些許的不符。可是與他口中“我是農民的兒子”的形象卻是極為相合。這使我在充滿敬意的同時感到更多的是一種親切。這種親切感可能源于李保國教授是人民教師,可能是他生長在燕趙大地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是他扎根沃土……我也是一個從農村走出的學生,對土地有著同樣的特殊感情。
你看,那是李教授修剪果樹忙碌的背影;你聽,那是李教授為農民科普技術的話語;你再看,那是鄉親們眼望累累碩果洋溢的笑臉。
1996年突發暴雨后的崗底村,亂石鋪路,樹木露根,一片荒涼景象。李保國教授毅然決然攜妻帶子、帶領學生走進了英雄的太行,誓要為貧瘠的太行拔掉窮根,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的事業中。勘察地勢,積土聚水,種植管理,科普技術,他白天與農民打成一片同耕作,夜晚苦尋科技助農的致富路。一個涼饅頭就著涼白開水就是一頓午飯,冒雨采集數據,指導學生在腳踏實地、在大有可為的天地中做科研探索……他疏忽了對家人的陪伴,忘卻了病痛的折磨,就這樣日復一日,不畏驟雨狂風、酷暑寒冬,一干就是35年。李保國教授變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老農民!
太行綠了,農民富了,李教授走了……這位脫貧路上的“先行官”,老百姓心中的“貼心人”,心無悔,情無限,根深深扎進了這片依戀的熱土,魂系巍巍太行山脈。仰望爍爍繁星,李保國教授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一顆。但,必定是最永恒的一顆!學生需要這樣的導師,黨需要這樣的公仆,老百姓更需要這樣的“農民教授”!
李保國教授喚醒了英雄的大山,培育出了無公害綠色食品。李教授的“老黃牛”精神是我們年輕共產黨員追隨的楷模。
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但平凡的人被偉大的人民記住了,那便是極不平凡的!作為一名新時代青年,不僅要“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還要“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無愧信仰,不負韶華。做好“平凡”這門學問。